

广州何以“领飞”低空经济?
作者: 秦云龙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人类对翱翔的追求始终刻在文明的基因里。向天空“进军”不仅是对科技和空间的跨越,更是人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民航客机的主场一直在7000米以上的高空,而3000米以下的天空,则是一片亟待利用的广阔发展空间。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低空经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其为“新增长引擎”。如今,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各地争抢的“黄金赛道”。
作为我国低空经济的先行者,广州市有4200多家相关企业扎根于此,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等龙头企业云集,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不仅如此,广州在低空经济政策出台、产业链配套、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时至今日,广州已在低空经济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拥有全球第一个飞行汽车工厂智造基地、全球第一家集齐从生产到商业化运营“四证”的企业、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无人机器件检测中心、全国第一次城市公众复杂低空环境的飞行验证……从政策创新到场景落地,从技术攻关到标准制定,广州在低空经济领域不仅拿下了多项全球首创成果,率先搭建起“研发—制造—检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也为我国低空经济打造出了可复制的“广州样本”。
立法先行
低空经济通常是指以海拔3000米以下空域为主要运营空间,以有人或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种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正因是综合性业态,所以低空经济融合了航空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诸多产业,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然而,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问号亟需“拉直”,如空域资源如何高效利用?飞行安全如何保障?应用场景如何拓展?
为了从制度层面突破传统空域管理模式,构建适应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环境,广州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低空经济腾飞铺设制度“跑道”。2024年5月,由广州市发改委牵头组建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工作专班”正式成立,整合了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力量,统筹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各项任务,这打破了传统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限,为空域开放、技术创新、准入标准制定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高效决策平台。工作专班成立后,迅速梳理出《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2024年重点工作清单》,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在政策体系构建方面,广州打出了“组合拳”,去年5月,《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提出了重点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如统筹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拓展无人机物流应用场景等25项工作,分工至具体的部门。随后,7月又推出了《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培育主体、建设基础设施、加大科技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和加强要素保障5个方面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今年2月28日,《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的低空经济领域地方性法规,这不仅是广州“向空图强”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低空经济进行政策探索的破冰之举。为了让计划顺利实施,蓝图如愿绘就,产业快速发展与制度滞后的矛盾,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据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条例》出台之前,广州相关部门开展立法调研时发现,低空经济存在“政府部门职责不清、飞行申办程序复杂、基础配套设施薄弱”等卡点堵点。例如,企业普遍反映适航审定周期长、空域划设不明确,导致商业化运营难以落地;无人机“黑飞”现象频发,急需统一监管平台。为此,广州历时近一年,听取企业和社会意见千余条,最终以法规形式系统性回应了产业痛点。
为了给低空经济发展铸就制度基石,《条例》围绕空域管理、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生态、安全保障五大核心领域,构建起了一套全链条、可复制的制度体系。空域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如何充分释放空域资源,广州给出的方案是“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突破性地提出“分类划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飞空域和管制空域”,并通过市级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动态公布范围。例如,南沙区被划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试点”,允许物流无人机、载人飞行器在特定区域内开展商业化运营。同时,广州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空域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这既保障了飞行安全,又为产业创新预留了弹性空间。针对起降点不足、能源网络分散等问题,《条例》明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在交通枢纽、医院、景区等区域布局起降场、能源站。值得关注的是,法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支持企业在核心商务区、岛屿等区域布设配套设施。
为解决“飞不起来、管不到位”的难题,《条例》创新建立市级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飞行申请、气象预警、动态监控等功能集成。企业通过平台提交飞行计划后,审批结果可实时反馈,效率大幅提升。对于无需审批的适飞空域,无人机需全程向平台报送飞行数据,确保“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此外,市气象部门组织建设小型气象观测站,为低空安全飞行提供气象服务,如遇恶劣天气自动触发暂停指令,构建起智慧化安全防线。
广州现有的420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已形成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等完整产业链。《条例》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要求市、区两级政府围绕航空动力、复合材料等核心技术开展精准招商,并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例如,广州开发区计划引入头部企业,打造千亿元级无人机产业集群。同时,法规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适航审定标准制定和技术攻关,破解技术难题。为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条例》明确了“物流、载人、文旅、应急、城市管理”五大领域,并要求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加大应用场景推广。低空经济涉及空域、安全、隐私等诸多复杂议题,广州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权责,以法治确定性对冲产业不确定性。
场景革命
去年7月5日,广东省高考首批录取通知书正式下发,当日上午11时,一架载着4张录取通知书的无人机,从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起飞,半小时后顺利抵达黄埔区某小区,成功将4张录取通知书发放至考生手上,这也是全国首批由无人机配送投递完成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而在城市管理和应急救援领域,无人机也化身为空中“六边形卫士”,在2025年广州白鹅潭春节烟花汇演现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智能云台的无人机成为空中“守护者”,它不仅将实时画面回传至应急指挥中心管理平台,而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自动识别人群密度、车辆分布等关键数据,对主要出入口实施流量统计,让现场态势尽在掌握。
从司空见惯的无人机表演到空中物流配送,从低空应急救援到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商业化运营,如今广州低空经济的消费场景与产业场景已全面开花。今年3月28日,中国低空经济迎来历史性一刻,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拿到了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第一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这使得亿航智能成为全球第一家具备无人驾驶载人eVTOL完整商业运营资质的公司,也成为全球第一家拥有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生产许可证和运营合格证“大满贯”飞行器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120年来,民航认证体系从未同时给过一款飞行器这4张通行证,而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凭借16项核心技术突破、5.6万次安全飞行零事故的纪录,让中国民用飞行器站上了世界之巅。据悉,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开启规模化服务,届时,广州市民可以像预约网约车一样打“飞的”,“空中公交”的时代将正式到来。
作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广州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低空技术的实际应用,涵盖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交通、农业植保等多个方面。去年7月,广州市黄埔区正式发布《黄埔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和《黄埔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共推出16个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和首批55项机会应用场景,其中16个典型应用场景涵盖了广州开发区已经投入使用和即将使用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包括大吉沙全空间无人体系智慧农场无人机变量施肥、多旋翼无人机在换流站复杂电磁环境下自动巡检等4项“低空+生产作业”场景,无人机城市治理巡查服务、广州开发区医院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医疗血液样本配送等9项“低空+公共服务”场景,以及九龙湖低空eVTOL飞行体验、长洲岛低空飞行营地等3项“低空+航空消费”场景。此外,黄埔区发布的广东省首个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清单具有应用领域覆盖广泛、助推产业发展的特点,涵盖了农林业生产、低空巡检、气象监测、交通出行、城市管理、低空文旅、物流配送、应急救援、飞行培训等多个领域,多元化应用场景直接对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在低空物流配送方面,广州开发区已于去年开通了12条低空物流航线,越秀区于去年年底也成功试飞了广州首条深入中心城区腹地的低空物流飞行航线。今年4月1日,搭载跨境电商货品的无人机从广州市黄埔综保区顺利起飞,落地东莞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这标志着全国首条跨境电商低空物流跨城航线试飞成功。在低空应急救援方面,广州各地数百架自动巡护无人机和人工操控的行业无人机,已成为防火巡山的智慧“尖兵”。另外,广州全市17家三级医院建设有19处医疗机构直升机起降点,9家医疗机构和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被纳入国家航空医疗救护的试点单位,20条医疗卫生场景低空无人机物资运输航线已经开通,无人机和eVTOL已应用于医疗救援、森林防火、工程抢险等诸多领域。在城市管理方面,目前广州已有4个无人机自动机场,初步建立了“无人机+AI”低空巡检监管新模式,推动城市治理向云端迈进。此外,广州多条低空经济商业航线已经启用,城市空中交通时代正式开启,各种低空飞行体验每天都在上演,而在广阔的田野里,农业植保无人机也在“大展拳脚”,精准播种、农药喷洒、作物监测等无所不能,已经实现了从耕种到病虫害防治的全流程无人作业。
时至今日,广州的低空经济已全面从蓝图走进现实,并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新的应用场景接连涌现,而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商业化运营的推进,低空经济必将在广州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天空之城
当宫崎骏电影中悬浮的机械岛屿“拉普达”还在动漫迷的记忆中流转,现实版的“天空之城”蓝图已在广州上空悄然绘就。去年5月,《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要向全球生产销售“广州造”的首台飞行汽车,推动关联的载人航空器、飞行汽车等航空器制造业实现产值规模超1100亿元;要推动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低空经济跨境飞行、商务定制等关键运营服务领域的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而且要建设广州第一个跑道型通用机场,新建5个以上枢纽型垂直起降场、100个以上常态化使用起降点,低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超100亿元,最终的目标是到2027年,广州的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要达到1500亿元左右,而支撑起这样的经济体量,除了生产制造之外,必然是大量飞行器在低空飞翔的各种经济活动。
南沙区和花都区是广州低空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试验田”。去年,南沙区获得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支持,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准入标准”落地,放宽低空飞行器管理限制,开展低空新型监管模式探索。此外,该区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县无人机调控中心,实现了无人机资源灵活调配、需求快速响应、数据智能处理。为了实现科研协同,强化技术支撑,位于南沙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立了低空经济研究院,围绕大数据、物流规划、机器制造、通信网络四大研究领域,开展低空经济系统、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先进技术转移系统等相关研究。花都区则在去年11月出台了《花都区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这也是全国首个区级低空经济专项政策,对制造业企业最高奖励200万元,对服务业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且围绕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企业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此外,该区还设立了首期5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注入,支持相关企业研发和商业化。时至今日,花都区已构建起了“西部智能制造、中部会展商贸、东部研发检验”的“研发、制造、商贸”低空经济全链条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