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商贸流通一体化
作者: 王娟娟经研讲堂第五讲: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对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作用?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完善国内大循环体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障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价值的高效实现,才能高质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而商贸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地理半径不断延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为支柱的商贸流通为跨区域对接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提供了条件,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使人们的经济活动空间从物理空间转向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并行的状态,为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协同共进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促进商贸流通一体化,加速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程。
商贸流通一体化趋势增强
商贸流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消费活力不断被激发,尤其是跨区域消费规模大幅上升。从2000年到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84万亿元增长至48.79万亿元,增长11.71倍,年均增长48.77%;全社会物流总额从10.6万亿元上升至360.6万亿元,增长33.02倍,年均增长137.58%。在日益健全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支撑下,我国快递业迅猛发展,强力支撑着电子商务兴起、数字技术革新的新型市场业态和格局。200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为1.1亿件,2013年达到92亿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快递国;2014年达到140亿件,跃居世界第一,2024年达到1745亿件,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在经营主体、商务平台、基础设施等要素合力保障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稳定内需的重要支柱。
商贸流通向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商贸流通渠道和模式的创新在助力商贸流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商贸流通的品质提高。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服务消费增长率快速提升。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高于同期GDP增速;新型消费潜力得以释放,网络消费、即时消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5%,国货、国潮、国韵产品的市场热度大增,数字文旅、直播带货、在线健身等新消费成为热点。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商贸流通全链条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在生产环节,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理念已经被企业广泛接受并践行,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和数据分析;在流通环节,绿色环保理念体现在包装、仓储、分拣、配送等每一环节。此外,商贸流通的专业化水平也得以提升,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等全面应用于商贸流通领域,要素和产品的流通效率和品质均大幅提高。
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提高。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商贸流通提供信息支持,不仅为各地区清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区域特色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商贸流通一体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尤其在数字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后,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进程加速,促使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快速提升。2013年—2023年,我国商贸流通的支柱从交通基础设施转向数字技术,从开拓市场渠道转向供求互相引领,一体化水平从0.19上升至0.82,增长3.32倍,年均增长33.16%。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支持力度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制造”的契合水平会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地服务我国实体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需要,真正以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技术一体化支撑商贸流通一体化,高质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内核。
人工智能拉大商贸流通区域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权重加大。从宏观维度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商贸流通保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依托商贸流通平台反馈的市场信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新产业、新业态涌现。随着数字技术在实体产业中应用的深化,区域经济基础在商贸流通发展中的作用力度不断加大。在由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同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面临改造提升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高科技属性,也是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经济话语权的压舱石,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要求较高。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产业体系中比重的加大,加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商贸流通产业比重也快速上升,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随之扩大。2023年,能够高于全国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的地区只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城镇化和产业基础的影响权重较大。人工智能能够显著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尤其对中部地区的商贸流通赋能效应大,有效推动着中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但对东北地区的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性。中部地区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使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产业链建设、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城乡差距较小,人工智能为中部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衔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东北地区由于城乡差距大、产业竞争力有限,人工智能赋能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效应有限,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在城市的集聚进一步被强化,可能会加剧市场分割程度。影响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赋能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产业基础,人工智能通过给传统产业提供专业的数据信息处理服务,提高了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效率,并提供了发展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模型、机器学习等手段对东部地区研发新技术、创新业态和发展新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以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在发展初期就实现了商贸流通一体化,只是在当前以传统产品为主的商贸流通格局中,针对新兴产业和新兴产品的商贸流通比重还较小。
人工智能赋能北方地区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效应较大。从南北维度看,人工智能赋能我国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效应较好,由于支柱产业的差异,人工智能对北方地区商贸流通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比南方地区更显著。北方地区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南方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以未来科技、量子科技为代表的新产业在南方经济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运用大数据模型和算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发展方案,提高企业发展效率。这有助于将传统产业产品的商贸流通渠道从物理空间拓展至数字空间,在双渠道中提高传统产业的市场价值实现效率和利润率,并且通过数字空间倒逼物理空间促进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在以新产业为主的南方地区,虽然新产业的起点是数智技术支撑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产品的商贸流通起点是一体化,但是适宜于新产品商贸流通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待创新升级。所以,目前人工智能赋能北方地区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效应较好。
人工智能加快商贸流通一体化
以技术一体化推动商贸流通一体化。数智技术能够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提升数智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覆盖度是新时代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一,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覆盖水平。将机器人装机容量和组装率列入实体产业发展质量衡量指标体系,使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数据可以实时进入数据库平台,为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提供全产业链数据依据。第二,提高5G的覆盖程度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提高5G基站站点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5G网络信号的全覆盖。同时,加快5G芯片的创新研发,加大5G专网设备供应商中的中国企业份额,提升中国力量在5G终端领域的话语权重,在医疗、交通、商贸流通领域实现5G商用全覆盖和5G技术一体化。
多渠道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数智技术能够推进商贸流通一体化,但也呈现出我国商贸流通的多元化特征。以多元渠道推进多元化的商贸流通一体化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充分必要条件。第一,支持东南沿海地区打造新型工业产品的商贸流通体系。随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新型工业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权重不断加大,成长环境的差异使得新型工业产业的发展逻辑、要素结构、产品形态和质量标准均有别于传统产业。从生产资料端开始构建能够与新型工业产业相匹配的商贸流通体系,促使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商贸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第二,引导西部和东北地区继续升级商贸流通产业。在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的进程中,以专项国债、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科技金融等政策支持西部和东北地区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产品数字化力度,开拓产品流通渠道和商贸平台,以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交互提高商贸流通效率,推进以效率提升为核心的商贸流通一体化。第三,“两新”助力中部地区提升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质量。基于中部地区已经取得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成绩,统筹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同质健全改善城乡的民生、科技、交通等方面,在要素双向流动的基础上,以要素平等交换为目标提升商贸流通一体化质量。
研发创新数智技术,提高技术匹配性。立足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从我国产业实际出发研发创新数智技术。第一,提升人工智能对产业的适应性。针对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环境和产业特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研发具有产业属性的人工智能,较好地汇集和处理数据信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方案。第二,提高人工智能与其他数智技术的匹配性。将人工智能参与发展的产业链信息、设备等对接物联网,通过万物互联的技术,将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效果高效地展示在物联网平台,夯实数智技术提高商贸流通质量的技术基础,不断创新物联网等数智技术,提高与人工智能应用结果的匹配性,完成数智技术的基本匹配。
以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面对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创新教育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第一,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长远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三类人力资本—能够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型人才、进行原始创新的研发型人才和高效转化成果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教育部门优化甚至重置培养方案。第二,从源头培养创新思维。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将创新思维和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本培养的全过程,逐渐将遴选人才从标准答案的应试方式转变为以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方式,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根基。第三,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素养养成。基础教育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石,大幅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生学历师资比重,丰富考核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鼓励人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在人力资本形成的起始阶段形成创新素养,提升现代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只有教育科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有效率。
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农村发展数字经济的路径及对策研究”(2023YB03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