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211个烈士英名重见天日
作者: 刘亚 葛业锋 沈爱国1948年的山东汶河,炮火撕裂长空,200余具年轻身躯永远沉睡在焦土之下。没有墓碑,没有姓名,只有荒草年复一年地蔓过无名坟茔。七十四载春秋,风吹散了硝烟,却吹不散一个执念:他们是谁?家在何方?
为211名无名英烈找回荣光
1948年7月,解放战争的炮火在山东省宁阳县的汶河畔打响。一场名为“汶河阻击战”的战役在此展开,解放军官兵以血肉之躯阻击敌军,毙伤俘虏敌军7580余人。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烈的——200余名战士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因战时条件所限,烈士们的遗体被就地掩埋在战场周边或敌后医院附近。没有墓碑,没有姓名,只有匆匆堆砌的土包。硝烟散去后,这些墓地逐渐被遗忘。70多年过去,风吹雨蚀下,荒草淹没了坟茔,残破的石碑斜插在泥土中,字迹早已斑驳难辨。
“小时候听老人说,这里埋着打仗牺牲的兵,可谁也说不出他们的名字。”宁阳县蒋集镇一位村民蹲在田埂边,指着不远处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坡,声音哽咽,“他们连命都舍了,我们却连墓都守不好……”
2019年5月,李宗武、孟宪波等8名泰安市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宁阳县散葬烈士墓未能得到重视和妥善保护。他们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疾呼:“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份建议迅速引起检察机关的关注。
“2021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起专项行动,要求全面排查、保护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我们接到人大代表反映烈士散葬墓未得到应有保护的问题后,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的英烈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宁阳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说,通过分析案件线索,更多的问题摆在了案头。这些无名烈士是谁?不清楚。烈士墓的分布范围、区域在哪里?不了解。烈士墓数量到底有多少?也不清楚。为全面了解宁阳县英烈纪念设施管理现状和相关数据,宁阳县检察院成立专案组,联合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共同开展调查核实工作。
带着地图、笔记本和一颗敬畏之心,检察官们开始了长达20天的“寻墓之旅”。跋涉数百公里,走访5个乡镇的6个村落,最终确认:全县散葬烈士墓共211处,安葬烈士211名,其中绝大多数无名无姓。更棘手的是,关于这些烈士的档案几乎一片空白。
科技让历史“开口说话”
为解开谜团,宁阳县检察院邀请史志办专家、战役亲历者后代等召开座谈会。泛黄的档案、零散的地方志、老战士的回忆拼凑出关键线索:1948年的汶河阻击战旧址,正是这些烈士的牺牲之地。
在调查清楚案件事实之后,宁阳县检察院及时向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职责,维护英烈权益。宁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表示:“接到检察建议后,我们制定了以迁入烈士陵园保护为主、就地保护为辅的工作方案,并积极争取迁葬资金58万元,用于烈士墓迁葬保护工作。”随后,检察官们积极跟进监督,督促烈士墓发掘、迁移安葬等工作有序推进,让沉睡地下多年的烈士早日迁入烈士陵园。
然而,确认烈士身份仍需更多证据。为了送无名英烈们早日回家,办案干警多次与相关部门协调,推动对留存烈士遗骸DNA检材进行DNA测序比对。宁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当年主战场为核心组织开展烈士遗骸装殓迁葬工作,并委托山东政法学院、济宁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对部分遗骸检材进行DNA测序,通过在中华英烈网进行比对,为无名烈士寻亲。
2021年11月27日,一场特殊的“抢救”在宁阳县展开:专家团队对散葬烈士遗骸进行抢救性发掘。按“起骨完整、不留遗物”的原则,157具遗骸被小心翼翼地从泥土中取出,留存烈士遗骸DNA检材157份。
“陈旧骨骼和牙齿的鉴定为非常规项目,技术难度非常大,但是为烈士寻亲使命光荣、义不容辞。”山东政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回忆说。团队在两个多月里日夜攻关,最终提取出有效DNA片段。这微小的突破,成了寻亲的“火种”。
2022年清明节前,一则消息震动山东省平度市小泥河头村——烈士李树忠的DNA与侄子李学山匹配成功!同一时间,山东莱阳籍烈士杨凤五的身份也被确认。
“我父亲弟兄五个,李树忠是我大爷。大爷17岁参军,走后再没回来……”李学山说,“父亲去世前,也叮嘱我要寻找一下大爷的安葬地,好好打听一下大爷的消息。”得知哥哥李树忠的遗骸找到,88岁的李秀美老人老泪纵横:“等了74年啊,俺侄子打电话说寻到俺哥哥了,俺激动得一天到晚睡不着觉。谢谢检察院!谢谢!”
与时间赛跑的“红色接力”
2024年清明节,宁阳县烈士陵园松柏正在吐芽。一大早,宁阳县烈士陵园管理服务科科长孔德志就准备了一瓶清酒、若干菊花,前来陵园祭拜。
“从前他们散落荒野,如今终于有了共同的家。”孔德志说,看到211名烈士入园变无名为有名,我感到这是对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最好的告慰,也是包括烈士亲属们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的心愿。附近的村民自发献上鲜花,一位老人喃喃道:“孩子啊,这些年委屈你们了……”

“每确定一个名字,就像点亮一盏灯。”宁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表示,利用DNA技术寻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烈士遗骸腐蚀严重,只能提取牙齿DNA进行鉴定。而且这些烈士有的已经故去70多年,就算存留下牙齿遗骸,其提取的难度也非常大,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持续推进。
宁阳县的探索引发了全国性回响。以此案为契机,宁阳县检察院还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会签了《关于建立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制度的意见》,通过建立日常联络、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形成保护英烈设施合力。该案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千案展示”案例,2023年入选全国红色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被写入2024年最高检工作报告。
“保护英烈,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代代传承。”办案检察官说。如今,宁阳县烈士陵园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红色课堂”,孩子们在墓碑前聆听革命故事,用画笔为无名烈士“画像”。一幅幅稚嫩的画作上,英雄的面容逐渐清晰。
74年,2万多个日夜,从散葬荒野到集中安葬,从无名到有名,这场守护印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英雄或许会暂时被遗忘,但不会永远被辜负。正如检察官所说:“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