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非琼:追光的背影,化作一面旗帜

作者: 黄莎 窦晓峰

为什么要学法?为什么要从事检察工作?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检察院(以下简称“清原县检察院”)原党组书记、检察长潘非琼此前很少直接表露过,但他身边的人都表示,潘非琼对检察工作的爱是随着岁月更迭逐渐变得热烈的。

潘非琼的妻子徐玫说,他一直很有正义感,想代表国家惩恶扬善;潘非琼的大学同学杨晓伦说,他上学时爱看金庸小说,向往着武侠世界里的赤诚侠义;潘非琼的徒弟李莹最初认识师父时,潘非琼跟她说:“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大部分人可能都做不到。我觉得,只要专注于一个行业,能在这个行业里发掘值得我去热爱和坚守的,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在20多年的检察工作生涯中,潘非琼办理了1300多起案件,创造了零过错、零上访的优秀业绩。他曾因被被害人家属误会而挨过打,也被嫌疑人家属追着上门“送”过钱,但他光着脚追到楼下,坚决将信封退还,还严厉批评了对方。他有着时刻设身处地替各方着想的人情关怀,但决不办“人情案”——在原则面前,他坚决守住底线。

然而,2022年12月,长期坚守一线、积劳成疾的潘非琼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9岁。

“他做出来的锅包肉和饭店卖的不相上下”

2025年春节刚过,徐玫回忆起丈夫潘非琼时,想到了他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做的“大菜”——锅包肉。

“从事法律工作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仔细。他做锅包肉的时候,肉片的厚度、油的用量和温度,用多少淀粉,都会严格按照网上的教程,非常认真。他做出来的锅包肉和饭店卖的不相上下。”徐玫告诉《方圆》记者。

徐玫认识潘非琼时,他还在抚顺市检察院公诉处负责内勤工作。那时候,潘非琼便表现出他的细心和严谨。徐玫还记得潘非琼有一个本子,专门用来登记每个案子里赃款、赃物的上缴、流转,清晰明了,从未错漏。

潘非琼当时在公诉处工作却一直没有机会办案,徐玫有时也会觉得是不是“屈才”了。“但他告诉我,他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目前看来,确实如此。”徐玫回忆道。

从负责内勤到逐渐开始办案,潘非琼之后还经历了3次“跨界”,从公诉部门到案件管理部门和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2次下派挂职任职。

潘非琼常常被形容为抚顺市检察系统的一面旗帜,他办理了许多大案要案,鼓舞着年轻的后辈。他曾出庭支持公诉辽阳“4·05”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这是抚顺市检察院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第一案;他办理的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女子足球管理部原主任张某某受贿案,打响了全国足球系列反腐“第一枪”;他出庭支持公诉的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张某特大贪污受贿案,扫除掉东北老工业基地肌体内的“蛀虫”……对于这些案子,潘非琼曾表示,都是些陈年往事,“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是失职”。

然而,有时候并没有“失职”的潘非琼也会经历误解。潘非琼曾经在办理一起杀人案时“挨过打”。

潘非琼:追光的背影,化作一面旗帜0
2011年10月,辽宁省抚顺市“3·03”特大制售枪支案庭审休庭期间,时任抚顺市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的潘非琼(左二)对此案承办检察官李莹等人进行指导。(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那时,潘非琼的徒弟李莹正向被害人家属告知诉讼权利,而被害人家属把听到的“抚检刑”误解成了“减刑”,一下子冲上来对潘非琼又打又骂。潘非琼仍然保持冷静,直到这名家属的情绪稳定下来,他倒了杯水给她,耐心询问原因。发现是被误会后,他也解释了“抚检刑”其实是“抚顺市检察院刑事检察文书”的简称。这时候,被害人家属有些不好意思也有点害怕:得罪了检察官,他们还能为自己讨个公道吗?

而潘非琼敏锐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没再继续让她看文书,而是和她唠家常。“家里几亩地?”“孩子多大啦?”“家里老人情况怎么样?”“种的是什么,收成怎么样?”……聊了一会儿,这名家属觉得检察官很朴实、接地气,她的焦虑紧张也得到了缓解,案件最终的公正处理也让她发现自己的担忧毫无必要。

在潘非琼看来,大多数人一辈子碰不上一个刑事案件,碰上了,对他们就是天大的事情。他常对身边的干警说,只有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是有温度的,才会让他们更愿意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我们办的案子,潘哥都会很上心”

办案认真、严谨、细致,是潘非琼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讯问时,潘非琼会把犯罪过程逐一分解,问得越细,越能与其他证据相印证,日后越不怕嫌疑人翻供。例如,有个案子是嫌疑人使用棒子故意伤人,潘非琼会问:“是怎么使用棒子的?当时围观群众的围观方向是哪儿?案发地街道朝哪个方向?……”

庭审时,潘非琼也格外注重细节。他会仔细调整、挪动面前的电脑,确保电脑不会挡住他看向被告人的视线。他曾说过:“检察官在问话时必须直接看向被告人,观察他们表述时的神情,不能让他们感觉检察官在回避什么。”

潘非琼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带徒弟传给了部门里年轻的同事们。

抚顺市检察院检察官潘娜记得很清楚:“潘哥常常会教我们一些出庭的技巧,像是在庭上要对被告人开放式提问,而非设定好答案让被告人回答‘是’或‘否’,这样能帮助庭审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案情。”

潘非琼不仅仅传授技巧,他也将对检察工作的热爱和敬畏传递给同事。李莹刚参加工作时,执行死刑临场监督会有些发怵。潘非琼告诉她,人总是要成长的,当下还是别人带着她去,之后迟早要自己独立面对,“摸摸检徽,检徽就是阳光,检徽就是力量”。

成为公诉处的领导后,潘非琼对部门里的所有案子都很操心。案件定性,嫌疑人是否需要分层处理,案件涉及的文书材料,潘非琼都会把关。哪怕是几百页的审查报告,潘非琼看过了还会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部门里,大家有时会调侃“潘哥”批注的字有点“丑”,但大家都很认可,他的字一笔一画写得用力、端正,就像是他经办的案件一样扎扎实实。

部门里大案、要案开庭时,潘非琼也会在庭下观摩。由于庭审观众不允许录音录像记笔记,这个特别的“观众”便用脑子记下了所有需要提醒检察官注意的事项,在中午法官敲槌休庭时,飞快赶到检察官身边一一叮嘱,生怕自己忘记。

潘非琼:追光的背影,化作一面旗帜1
2019年11月21日,潘非琼(左一)到辽宁省抚顺县洋湖村开展扶贫工作。(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李莹说,也正因为大家和潘非琼关系好,在“领导”面前他们也不会端着,“潘哥”站在旁边念叨,他们还拿着筷子抓紧时间吃饭。

“我们办的案子,潘哥都会很上心。他为我们的案子花费了大量精力,但从不考虑会不会立功,也不去想会不会因为多说几句、多干一点日后会担责。他付出大量心血,只为了把案子办好,把好关,从来都没有私心。”李莹说,师父很少跟她讲“高大上”的道理,但会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用行为表达出来,把对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我们在前线实时汇报,潘主任在后方坐镇指挥”

潘非琼不仅会设身处地替案件当事人着想,哪怕是和他“针锋相对”的律师,也会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比如庭审时辩护人提出一些论点不符合实际情况,拖延了庭审进程,潘非琼不会急躁,也不会使用言语攻击对方的“不专业”,只会理性平和地使用法言法语说明情况。

潘非琼曾告诉部门里的年轻人,律师毕竟是由被告人一方聘请的,有时候他们当庭所说的并不完全代表他们的想法,更不是说明他们的水平不高,而是代表被告人家属的意愿。他还会跟大家开玩笑:“难道要让律师都同意咱的意见,啥也不说呗?”

潘非琼对律师群体的尊重也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重。抚顺市政协委员、辽宁永定律师事务所律师肖忠良说,多年前自己刚当律师时,就在一次庭审录像观摩时认识了年轻的潘非琼。“潘非琼在观摩庭审后特别善于总结经验,也很会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也慢慢成为朋友。他作为检察官,对我们律师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和尊重。”

2015年,潘非琼离开了公诉部门,到案管部门任职。这次“跨界”,潘非琼主动找到抚顺律师代表座谈交流,针对律师在案件申诉阶段调卷难的问题,听听他们的想法。在征集了律师群体的意见建议后,潘非琼大力推进电子卷宗建设,采用高清扫描仪,确保卷宗应扫尽扫、及时上传。有的律师代理的案件在外地,潘非琼就告诉大家如何通过案件信息公开网申请异地阅卷。他带领案管部门制定适合本地的律师阅卷工作指引手册,送到全市各律所。

2019年,潘非琼在案管部门的工作刚得心应手起来,又再次“跨界”,任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的主任。那时,这个部门成立未满半年,用现任该部门副主任王彤的话说,就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状态,什么都要从零开始,是潘非琼带领他们一步步摸索,升级改造了办案区,并推出了市、县两级检察院一体化侦查办案机制。

“除了部门建设很困难,我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我们面对着的,都是曾经在同一战线工作过的‘战友’。他们具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和能力,要想侦查他们的渎职行为非常困难。”该部门副主任赵海洋说道。

赵海洋回忆起当年一次惊心动魄的抓捕。“那天下着暴雨,犯罪嫌疑人此前已经逃了很多地方,最后确认了他在某处建筑物的10楼暂住。我们要是破门而入,怕对方畏罪跳楼;在楼里蹲守一夜,也担心犯罪嫌疑人有所察觉。怎么实施抓捕成了一个难题。我们在前线实时汇报,潘主任在后方坐镇指挥,最后决定通过‘拉电闸’诱使嫌疑人出门。最后此人顺利落网。很多次抓捕行动,潘主任都会留在院里坐镇,综合各方信息给出决策,这让我们感到很安心。”

犯罪嫌疑人落网后,在审讯过程中,潘非琼会和大家共同研究案件走向。“我们审讯时难免会碰到犯罪嫌疑人不认罪、装糊涂,他会仔细观察嫌疑人的状态和反应,思考嫌疑人是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说的那些话,他们的痛点在哪儿,再逐一击破。”王彤说道。

2020年,在潘非琼的带领下,这个年轻的部门实现了抚顺市检察院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零的突破,全年共立案3件。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市、县两级检察院一体化侦查办案机制得到辽宁省检察院认可,并在全省检察业务条线会议上进行交流。

“组织让干啥咱就干啥,干啥咱都全力干好”

在同事的印象里,潘非琼总是笑呵呵的,很幽默,一点儿也没有领导架子,用方言形容是“不隔路”“不隔眼”,意思是好相处、合群。

潘非琼平日里很爱开玩笑。李莹曾在填写某项文书时犯过小错,把应该分别填写的表格都填到了同一张表上。潘非琼知道后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你们‘80后’还挺为检察院省纸的!”

潘非琼对晚辈的关心也常常是通过玩笑表露的。一起涉枪涉爆的案件涉及50余名犯罪嫌疑人,开庭前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那时候,潘非琼为庭审制定了诸多应对预案,叮嘱大家尽量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他还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万一有人冲过来,你们要保护好自己,往桌子底下钻,这不丢人!”

但在原则面前,潘非琼从不开玩笑。他办过一起贪污受贿案,案中嫌疑人家属尾随下班的潘非琼来到他家,将装在信封里的一沓现金扔下就走,而潘非琼急得鞋都没顾上穿,光着脚跑到楼下,把钱退还。类似情况,潘非琼在办案工作中经常遇到,有的通过朋友,有的通过亲属找到他,都被他婉言拒绝。

李莹和潘非琼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多年,她说,所有来找潘哥的朋友,他们的谈话从没有避着她,潘哥和他们聊的内容,没什么见不得光。

潘非琼讲原则可谓不论亲疏。徐玫也在抚顺市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从他们结婚时起,两人就立下了规矩,在家里绝不讨论案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潘非琼大学时期的好兄弟孙立民“吐槽”过,有次老潘办一起专案,办案地点离他家只有10分钟车程,但一年半的办案时间里,孙立民愣是约不上一顿饭。同样约不上饭的还有李莹的丈夫,在潘非琼到清原县检察院任检察长的时间里,同在清原县的他只去过办公室打了声招呼。这类“约不上饭”,一方面是潘非琼工作确实忙碌,另一方面也是避嫌。

潘非琼并不追求物质生活。一件棕色夹克穿到袖口起皮,用的肩颈按摩仪表皮也都“飞”了。潘非琼换过多个办公室,但无一例外,都没有添置常见的字画。他说,屋里光是放法条和卷宗都不够了,那些东西没必要。而他一直保留的必要的物品,都和家人有关。

他的办公桌上一直摆放着儿子的一张照片,原本红色的塑料相框已经褪成粉白色。另一个办公室“元老”,是徐玫爷爷留下的一小盆兰花。而给这盆兰花浇水的,同样是个“年纪很大”的黄色塑料桶,桶也没个像样的把手,只有一根铁丝串起来,水要是打得满一点,一提铁丝桶就会变扁。

由于工作繁忙,潘非琼分给家庭的精力有限。但徐玫说,只要潘非琼有时间,都会陪着家人。“我的脾气暴,生活中潘非琼是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我和孩子吵架了,他会把孩子带到澡堂,父子一起洗个澡,点一些孩子爱吃的,父子间的交流也会变得顺畅。”

2021年,潘非琼调到抚顺市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清原县检察院当检察长。这次调任前,潘非琼已经患有肾病多年。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扛不住,明确提出拒绝。孙立民也说:“整那么远去干啥?”但潘非琼还是毅然决然接下这个担子,“组织让干啥咱就干啥,干啥咱都全力干好”。

潘非琼到任前,清原县检察院队伍士气低迷。他到任后,逐一找干警谈话,逐个击破院里存在的问题。仅半年时间,该院办案质量持续走高,并入围省级先进院评选资格名单。清原县检察院的变化让人欣喜,只是,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病魔也向潘非琼逐渐靠近。

2022年8月,连续高烧十几天的潘非琼倒下了,病情的迅速恶化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2022年12月17日,年仅49岁的他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2024年11月1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潘非琼“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

“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是潘非琼上大学时在他第一本笔记本首页里抄录的名人名言。而在他26年的检察工作生涯里,他也用实际行动时刻践行着他的检察理想,在每一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守护着公平正义的“水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