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长江之歌跃动检察音符
品牌名称:三峡生态检察官
检察院:湖北省宜昌市检察院
讲述人:湖北省宜昌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建桦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湖北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境内有长江径流232公里,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考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殷殷嘱托,使命在肩。2024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在宜昌召开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应勇检察长勉励宜昌市检察机关争创长江生态保护检察典范。近年来,宜昌市检察机关以“三峡生态检察官”之名,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基本价值追求,推行“刑事打击先导、公益诉讼主导、民事行政跟进”综合履职模式,探索“属地检察+交叉检察+巡回检察”综合治理方式,实行“检察建议+调研报告”源头治理形式,办理的6起案件获评全国典型案例,“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被湖北省委政法委评为“新时代湖北政法工作十大创新品牌”,宜昌市检察院荣获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集体),“三峡生态检察官”获评第四届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
智治浪潮起:船舶污染治理的检察变奏
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核心枢纽,宜昌每年约有6万艘(次)船舶通行待闸,随之产生的含油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治理成为重大挑战。
自2021年起,宜昌市检察机关针对船舶污染问题,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推动海事、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建成11个船舶污染物接收码头和1个化学品洗舱站,并研发全国首个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系统“净小宜”。该系统实现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一滴污水不入江”。相关案件被最高检评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典型案例。
船舶拆解污染是另一大难题。2022年,宜昌市检察机关对11家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规范拆解行为,消除环境隐患。随后,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规范船舶拆解工作的若干意见》,从资质审核、风险防控等方面强化源头监管。该案获评2023年度“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
从船舶生活生产废水处置到助推船舶拆解规范化,我们始终以高质效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如今,宜昌正推动建设绿色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为长江航运注入“低碳动能”。
一笔青岸绿:长江岸线治理的生态琴曲
漫步猇亭灯塔广场,清澈江水与葱郁青山相映成趣。很难想象,数年前这里还是煤灰漫天的沙石码头。宜昌市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推动关停码头,清理矿渣废水,最终将这片“工业伤疤”修复为市民休闲的生态公园。
岸线治理需标本兼治。针对矿山生态破坏问题,宜都市检察院通过“回头看”督促矿区清运矿渣、复垦林地农田,栽植树木近千亩。
“每起案件都是照见生态的棱镜,既要擦亮镜面、消除瑕疵,更要让折射的光束穿透迷雾,编织起系统防护的光栅。”对此,办案检察官感触很深。随即,涉矿领域生态检察专项监督行动应运而生,通过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生态复绿3513公顷、修复矿山600多公顷。
非法侵占岸线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针对某悬崖酒店违规修建玻璃栈道侵占长江岸线,宜昌市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多部门拆除违建11处,恢复岸线原貌。
修复治理后的宜昌长江岸线,天高水阔,绿草如茵。如今,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江豚数量从2015年的5头增至23头,成为新时代长江生态协奏曲最鲜活的乐章注脚。
共襄江河阔:流域系统治理的法治和弦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助力长江大保护就必须打破以行政区域、行业划分等为治理单元的传统模式,打开流域整体管治的新格局。”我院联合水利湖泊等五部门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行动,建立“行政执法+司法监督”协作机制20余项,会同法院、公安等10家单位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协作意见,共建流域司法治理新格局。

以柏临河为例,这条长江一级支流曾面临水质污染、岸线侵占等问题。宜昌市伍家岗区检察院成立“守护柏临河检察官办公室”,联合行政机关启动专项监督,推动水质监测、污水管网建设、岸线复绿等综合治理。如今的柏临河,碧波荡漾,绿意盎然。
2022年8月,宜昌市两级检察机关设立16个“长江大保护检察工作办公室”,成立12个交叉巡回检察组,对辖区内的清江、沮漳河、黄柏河、三峡库区四个流域片区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办理涉流域刑事案件192件,公益诉讼案件267件,民事行政案件26件。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放歌长江,感受时代的脉搏。长江串联起了一代代宜昌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和一代代母亲河守护者的坚韧足迹。而三峡水运新通道已全面启动建设,也标志着宜昌进入“新三峡时代”。宜昌检察机关将强化支点意识,抬高发展标杆,着力打造长江生态保护检察典范,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书写长江大保护时代答卷。(文稿统筹:管延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