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香文韵启迪少儿科学理想

作者: 陈香 白雪蕾 兰亚妮 季雅宁

少儿科普读物为何持续走热

21世纪以来,少儿零售图书市场细分板块的比重发生变化,2012年是明显的分水岭。之前,少儿文学占比不断上升,之后,卡通/漫画/绘本和少儿科普百科持续增长。2021年,在整个少儿零售图书市场中,少儿科普百科占比约为24.7%,超越少儿文学成为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第一大细分板块。中国少儿图书迎来了一个“科普时代”。“少儿科普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邱成利看来,“少儿科普热”的出现主要伴随着国家对科普的重视。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各部门、各机构、各社团组织等共同发力,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使儿童科普的创作出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科普事业的发展,更为科普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方向指引。作为畅销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方,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观察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学校开始更加重视科学教育,增加了科学课程和科普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为科普读物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家长们也意识到科普教育对于孩子们理解世界、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更愿意为孩子购买科普书籍。

多层次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快速增长的基础,使得少儿科普图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书店和电商平台成为主要的购书渠道,尤其是电商直播带货,以其互动性强、即时性高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直播带货的推广方式也为少儿科普读物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销量。

除了政策层面、教育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助推,科普市场的繁荣还和创作水平、出版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

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曾庆宇的眼中,少儿科普图书整体的供给量、市场的繁荣程度以及本身的体量已经说明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一批优质的原创科普图书不断涌现出来。“小切口、面向专业细分领域的科普图书水平越来越高。比如,讲国内博物馆馆藏的图书,讲长城、天坛怎么建起来的科普绘本,从制造工艺延伸到文化背景,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庆宇表示。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少儿读者的阅读检验,当下的少儿科普图书对于如何重新认知科普读物的“科学精准性”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很多少儿科普图书可能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现在追求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通俗性等。”邱成利表示。

什么是好的少儿科普读物

什么是好的少儿科普读物?家长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好的少儿科普书在内容编排上能抓住孩子的眼球,将他吸引进去。”甘肃兰州的家长陈欣表示。

“好的少儿科普书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编写,内容更通俗易懂,让孩子知道一些平常较少接触的科普知识,引导孩子进行多角度思考。”广东广州的家长陈霭沂这样说。

“好的少儿科普书能以孩子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自然现象。”重庆九龙坡的家长俞田认为。

那么,从专家角度,究竟什么是好的少儿科普?科普阅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为何?

“科普阅读具有知识导向,通过阅读可以得到知识。此外,从阅读方法和技巧上来讲,科普阅读强调的是逻辑、观点、证据、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科普作家、被孩子们亲切称为“火星叔叔”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参加完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评选工作后发现,90%以上的学生写的都是科幻作品,相较于强调文学训练的科幻写作,科普写作侧重从提供的素材中“提出观点,用证据证明,然后形成结论”的训练。“如果中小学生缺少科普阅读,其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深度是不够的。”

此外,少年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少儿科普读物正是利用这一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

“这种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动力,科普读物通过鼓励孩子们提问、思考,并寻找答案,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挑战的精神。探索精神有助于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陆小新如是说。

当下,国内的少儿原创科普读物已经跨越自然科学的藩篱,涵盖传统文化、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广博的知识体系,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还拓宽了视野。当然,科学素养不单是对知识的了解,还包括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培养。

正如曾庆宇所言,“少儿科普阅读不能仅强调面面俱到,而要注重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普的种子”。什么是“科普的种子”?“从科学知识入手,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让他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能够具备一部分科学精神,这就达到了科普的目的,提高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以书香文韵启迪少儿科学理想0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王大鹏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太阳系现在是有八大行星,但在2006年之前,我们学的课本上写的是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让孩子们仅仅记住这个知识点,没有太大的意义。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了?行星的标准和定义是什么?这背后的探索和追问才是有意义的。”

原创少儿科普读物任重道远

引进版的品牌科普读物大多是基于其本土视野和叙事框架讲述科学故事,这也是部分家长提及“原创科普更加贴合我国国情”的本质原因。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出色的科普读物特质相结合,更好地讲述中国人眼中的科学故事,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对于引进版科普读物和原创科普读物,家长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北京丰台区的家长张女士表示,她更喜欢为孩子购买原创科普读物,“国内原创的内容更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插画的风格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陈霭沂则为孩子购买更多的是引进版科普读物,在她看来,“引进版的经典品牌科普读物,更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创作,孩子容易理解,而国内原创科普读物较为专业,可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通过对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湖北、四川、甘肃等地家长的采访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少儿原创科普读物已经实现了长足发展,但大部分家长口口相传的品牌科普读物大多仍为引进版。从孩子们的自主阅读选择来看,他们也更偏好引进版的品牌科普读物。

针对这一问题,多位专家强调,不管是科学普及的能力与水平,还是优质科普读物的打造,都需要“长期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

科普出版需要较大的规模和投入,也需要更长的培育周期。一个图书品牌,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打磨、经营才能铸就,比如《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历时60多年的市场检验,才成为全国最具分量和品牌效应的科普图书。

对国外优质科普品牌的引进与借鉴,对本土优质科普品牌的传承与创新,实际上已在并行发展。近年来,已有一些出版机构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诸如《大中华寻宝记》《这就是科学》《这里是中国》《小亮老师的博物课》等叫好又叫座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陆续出现,但形成品牌尚待时日。

如何提升科普读物的品质和创新度,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诸多坊间科普读物仿照《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知识生产的模式,找专家,列知识点,不断打造体量大、知识点丰富的科普读物,看似品种多了,其实还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延续。”曾庆宇提及,优秀的品牌科普读物是有自身突出品格的。一个优秀品牌的背后是图书品种和图书品格的不断积累、持续坚持及读者的认可。这个过程周期长、难度大。从优质的图书品种到知名的科普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从优质的图书品质做起,形成优秀的图书品格,最终才能够打造跟国际一流品牌竞争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科普读物品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