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清明:咬一口春天,尝千年风雅
作者: 程景民 周建函清明节也叫踏青节、祭祖节,它处于仲春和暮春交接的时候。清明节具有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重要内涵,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五个节气,还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恰似一部味觉方面的编年史,它详细记录着寒食节禁火且只吃冷食的古老传统以及当代人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不忘去品尝春味的文化传承。
寒食:清明饮食的历史溯源
清明节饮食文化的源头要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这个节日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禁火,家家户户都不可以生火做饭,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乍一看颇为古怪的习俗实际上潜藏着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的一次意义非凡的转变。据记载,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做出“割股啖君”这样的举动,后来重耳当上了晋文公,介子推却隐居到了绵山,不愿意接受封赏,晋文公用放火烧山的方式逼迫他出来为官,最后介子推被大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民间慢慢有了禁火寒食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吸收融合,但寒食文化对于中国饮食所产生的影响留存了下来。如今,我们在清明节吃青团等冷食,就是寒食习俗所留下的印记。
青团:清明饮食的文化之魂
青团这种食物最能体现清明饮食的文化内核,这种用艾草汁染色的糯米点心承载着中国人“顺时而食”的生活智慧。清明前的江南,人们常在晨露未干时采摘艾草嫩芽,据说此时的草木精华最足。青翠的汁液与糯米交融,再放入豆沙或芝麻,蒸腾间便完成了植物与谷物的奇妙转化。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清明时节的食物种类多种多样,由此便形成了颇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青团家族”。客家人的艾粄,潮汕地区的朴籽粿、鼠曲粿,江浙一带的艾饺,它们虽然在名称上各有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植物的汁液和谷物相互融合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食物大多保留着植物的本味——艾草的微苦、鼠曲草的清涩、糯米的绵甜。这种饮食传统暗含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艾草具有温经散寒的特性,特别适合被人们用来应对清明时节的潮湿气候。
春味:清明饮食的时令美学
清明饮食文化并非仅仅局限于寒食,它其实是一整套能和春季时令相呼应的饮食体系。在清明时节,大自然极为慷慨地给予了人们各式各样的新鲜食材,而中国人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烹饪智慧,把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一一转化为了富含哲学意味的美食。
“清明螺,赛肥鹅”这一民谚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清明螺蛳在人们心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清明前后的这段时间里,历经了一整个冬天休眠期的螺蛳,其肉质达到了最为肥美的状态,并且这个时候螺蛳尚未开始产卵,口感极佳。
江南地区的人家常常会选用韭菜来炒制螺蛳肉,或者将其煮制成螺蛳粉,不仅味道十分鲜美,而且特别应景。在烹饪之前,需要螺蛳将其体内的泥沙完全吐净,这一过程在民间被形象地称作“净肠”,这恰好与清明所蕴含的“清洁”这一主题达成了一种契合的状态。
香椿芽是清明时节生长于树上的新鲜蔬菜,春季生发出来的香椿芽呈现出鲜亮的色泽,同时还散发着独特的香气,有“树上蔬菜”的美誉。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香椿“味苦性寒”,具备清热解毒的功效。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喜爱把香椿芽切碎之后与豆腐一起凉拌,或者是拿来和鸡蛋一起炒制,做法虽然简单,却充满春天的气息和韵味。
新变:清明饮食的活态传承
如今,在清明时节,青团已成为颇受大众喜爱的网红美食。每到清明前夕,位于上海的老字号“杏花楼”门前常常会排起长长的队伍,经过创新推出的品种,如蛋黄肉松青团、芒果青团等,更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寒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延续着,“冷食”这个概念被赋予了有关健康饮食方面的全新内涵。轻食沙拉及低温料理等当代健康饮食理念与古老的寒食传统颇为契合。有一部分餐厅会特意在清明期间推出“寒食套餐”,通过运用当代的烹饪手法来对寒食文化重新加以诠释,这样既完好地保留了寒食文化的精髓所在,又很好地契合了当代人的口味喜好。
此外,清明家宴也逐渐成为家族成员团聚的新形式,不少家庭在完成扫墓活动后会把全家人聚到一起,共同去享用那种以清明时令食材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宴席。香椿拌豆腐、清炒螺蛳、艾草鸡汤等传统清明菜肴会和各类美食一同出现在宴席之上。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恰似一面镜子,它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中国人对待自然、对待生命以及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个时节的美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同时也是人们情感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