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患者如何护理
作者: 张洁产后抑郁症的原因
社会因素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孕产妇在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下极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导致抑郁。例如,有些企业担心女员工休产假会影响工作进度,增加人力成本,因而在招聘适孕女性时会更加谨慎,这导致女性就业机会减少。研究显示,无工作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家庭因素
怀孕期间孕产妇的情绪波动很大,她们对外界的感知异常敏感。若孕产妇的伴侣或父母、公婆等对其关心不足,在经济支持和家务分担方面未能给予足够帮助,孕产妇极易产生孤独无助感。
调查显示,生活环境不佳且经济状况较差的孕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概率通常更高。这类孕产妇难以获得优质、周全的照顾,迫于经济压力,她们往往不得不早早返回工作岗位,同时承担起新妈妈和职场人的双重角色。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后还要照顾孩子,如此高强度的生活节奏无疑会让孕产妇感到身心俱疲。
生理因素
妊娠后期,孕产妇体内的黄体酮、雌激素呈现显著升高态势,皮质类固醇的含量也有所增加。分娩之后,这些激素水平会急剧下降,致使女性身体内的儿茶酚胺含量减少,进而影响情绪。此外,分娩过程导致女性的身体机能明显下降,精神状态欠佳,轻微的外界刺激都可能引发她们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因素
初产妇常常难以快速适应自身身份的转变,无法很好地融入新妈妈这一角色。婴儿的哭闹声会加剧产妇的抑郁症状,加之因照顾婴儿而无法及时返回工作岗位,或者需要同时兼顾工作与婴儿喂养,这些情况都会让女性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由于对分娩及喂养婴儿等相关事宜了解有限,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比如担心婴儿营养摄入不足等。相较于文化程度高的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女性在面临新手妈妈这一角色带来的压力时,难以及时察觉自身可能存在的产后抑郁倾向。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妇女,还面临着当地医疗服务资源有限,以及周围人群对产后抑郁症认知匮乏所带来的额外压力。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产前
环境营造与知识普及 家属应为孕产妇打造一个舒适、静谧的环境。医护人员及家属应细致入微地向孕产妇讲解妊娠、分娩以及产褥期的生理变化过程,使其对自身身体变化有清晰认知,避免因未知而产生担忧与紧张情绪。
个性化干预 医护人员应依据孕产妇的年龄、心理状态、身体状况、职业以及孕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差异化的产前干预方案。
建立信任关系 医护人员应积极与孕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交流,赢得他们的信任,以此减轻孕产妇对医院环境以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
家属心理引导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鼓励家属给予孕产妇充分的安慰与支持。
产中
陪伴分娩 倡导孕产妇的伴侣陪伴其分娩过程,为孕产妇提供精神支撑。安排专人全程陪伴孕产妇,指导其正确练习并运用腹压。
缓解疼痛 医护人员以温和的语气、亲切的态度与正在分娩的孕产妇交流互动,分散其对分娩疼痛的注意力。
产后
心理疏导家属 对于过分关注婴儿性别的家庭,社区护理人员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确保产妇能够得到伴侣及家人的充分重视与关心。
母乳喂养促进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产后及时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协助婴儿尽早进行吸吮。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的成长发育有益,而且有利于产妇的子宫恢复,同时还能增进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若产妇乳汁分泌不足,可采取相应的催乳措施,或推荐适宜的催乳食品。
产后抑郁症护理中的不足与改善
农村护理空白
当前,在院护理主要服务于住院的孕产妇,社区护理主要针对社区内的孕产妇,尚缺乏专门面向偏远农村孕产妇的护理机构。受文化程度和经济能力的制约,这部分孕产妇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帮助。在她们患上产后抑郁症时,周围人群往往无法理解。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地区的孕产妇缺乏避孕知识,产后短时间内再次怀孕,这对母体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应当积极开展下基层、深入偏远农村的活动,将新的知识和理念带到这些地区,并在当地设立相关机构,为偏远农村的孕产妇提供切实帮助。
风险预估与干预强化
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提前预估孕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程度,在其发病前就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患病风险。此外,社区护理作为产后抑郁症辅助护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较于在院护理,社区护理能够更好地给予社会支持,让孕产妇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支持,故而应进一步加强社区护理体系的建设与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