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课堂 巧教乐学
作者: 陈建奇游戏教学法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学科的不断增多,语文教师肩上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部分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甚至采用增加学生负担、加大学习压力的手段来推进教学计划。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有的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对待作业也是敷衍了事。随着知识容量的不断扩充以及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一部分学生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多,渐渐地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那么,能否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呢?
从孩子个体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往往具有贪玩、好动、求胜心强、追求刺激的特点,在参与游戏时,这些特点能促使他们展现出自主且高效的学习状态。例如,跳皮筋、踢毽子、拍皮球等活动,孩子们无需他人教导也能迅速上手。由此可见,游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浓厚的趣味性。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游戏恰好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和年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学习,学生能感受到轻松与乐趣,从而在游戏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
怎样将语文课堂教学游戏化
制订周密的语文课改计划
教师围绕既定的教学核心,划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范围,随后便开启实践之旅。上课开始,教师出其不意地宣布:“这节课,我们不授课,而是在教室里开展游戏。” 学生们毫无防备,就这样 “中计”了。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瞬间被打破,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
教师随即明确了游戏的内容与规则:游戏从同桌间的互动延伸至小组间的对抗。在挑战环节,一方出题考验,另一方则需应对作答。参与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通过推选代表出战,也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赢的一方荣升为 “老师”,输的一方则暂时成为 “徒弟”。

规则讲解完毕,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瞬间被推向高潮。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无人置身事外。一堂语文课结束,教学重点被学生轻松掌握,原本棘手的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任务得以高效完成。以往多节语文课难以纠正的学习问题,在这堂课中被彻底解决,真正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课后,学生们纷纷围在教师身边,急切地询问:“老师,下次什么时候还能这样上课呢?”
寓教于乐,寓教于趣
在成功借助游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后,语文教师顺势乘胜追击,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度体验语文课堂游戏化所蕴含的独特乐趣。其中,“教青蛙”这一匠心独运的游戏教学法在助力学生构建基础概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等方面展现出了极为显著的成效。
学生们对青蛙形象颇为熟悉,都知道一只青蛙有一张嘴、两只眼睛以及四条腿。课堂上,老师精心设定了从前向后的游戏推进流程:首先数青蛙的只数,接着数嘴的数量,然后数眼睛和腿的数量。每一轮游戏结束后,教师及时调整游戏方向,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深层次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对于在数数环节出现数不出或者稍有停顿的学生,可以设置趣味性的惩罚方式。
一堂课落下帷幕,这一精心设计的游戏收获了丰硕成果。全体学生不仅稳固地构建起乘法概念,对数学运算里的倍数关系形成了直观且深刻的认知。同时,学生牢牢记住了语文中用以搭配名词的数量词,如 “一张”“两只”“四条” 等,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在紧张又充满趣味的游戏里,学生的反应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面对数数任务,思维愈发敏捷。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他们开始热切期待下一次语文课的到来,主动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为更好地参与课堂游戏,汲取知识养分做好准备。这无疑是语文跨学科教学的一次成功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拓展游戏形式
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尝试更多丰富多样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并喜爱游戏教学法。例如,在词汇积累环节,采用“看动作猜词语”的游戏,将学生两人分为一组,其中一人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比画,另一人准确说出词语的读音。
在“介绍同学”的作文课上,待学生完成作文后,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活动。由写作者朗读一段介绍同学外貌和个性的片段,其他同学猜测所描述同学的名字。
在学习“网络与生活”时,可模拟辩论大赛,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及评委阵营。正反两方围绕相关论题展开激烈辩论,评委依据双方表现进行现场打分,最终决出胜负。
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低碳生活”时,安排学生扮演小记者深入社区调查。通过实地采访居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从而加深对“低碳生活”这一主题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湑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