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信使”扎根大别山:但行邮路,无问西东
作者: 阿乖55岁的郑红新,在大别山间17个山村的邮路上奔走30年。从芳华到盛年,他用心护卫并传递每一份爱的包裹,获得“湖北劳模”“湖北好人”“荆楚楷模”等光荣称号。这诸多荣誉背后,都少不了妻子汪桂兰的身影。
择一地,绿衣天使使命必达
1996年,湖北省红安县檀术乡。26岁的郑红新与同乡汪桂兰相亲,彼此很合眼缘。
郑红新是乡村邮递员,一身绿衣,骑着绿色的永久自行车,很精神,很清爽。汪桂兰经营着一家小早餐店,干练,爽朗。两个年轻人顺其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婚后,他们将小家安在乡邮政所的宿舍里。隔年,汪桂兰生下大儿子。
结婚有小孩了,汪桂兰才知道,邮递员看上去风光,实则比种地还苦,责任还大。郑红新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家里大小事,老人小孩,他几乎无暇顾及,全靠汪桂兰。
汪桂兰关了早餐店,回家帮忙。她包揽了农活、家务活,还帮郑红新处理邮包。一忙起来,就没工夫管儿子,还好,婆婆心疼他们,帮她带孩子。
后来,响应政府号召,郑红新又负责起一家三农邮政便民服务站,让妻子卖些农业生产物资。这下,日日要蹲守在店铺里,汪桂兰更忙了。后因撤乡并镇,郑红新负责的邮路又增加了七里坪镇的3个村。他负责的村子,一下增长到了17个,每个村又分为十个、十几个不等的小组。这些村子散落在大别山里,而他,是唯一的邮递员。寒暑易节,他全年无休,没有时间陪伴妻儿,更没时间走亲访友。
眼见他的年假总自然过期,领导早早提醒他:“你该适时找个人替班了,不能一个人扛。”郑红新不是没想过。他是1993年入行的,刚到单位时,三叔是他的师父。三叔告诉他,每一个邮包都关系到两头的心意,事小责任大,不能出错,且尽量不要耽搁。每次想到三叔的话,他就打消了找人顶班自己休息的想法,怕万一出岔子,轻则耽误村民的事儿,重则给村民带去麻烦,还会影响邮政的声誉。
郑红新记得,20世纪90年代那会儿,好些台湾同胞寻亲,写的都是小名“黑伢”“老根”之类。不管多累,他一定多方打听,确保这份寄托着浓浓乡情的信件能及时送到当事人手中。
山路弯弯,雨雪风霜,郑红新从不耽误工作。整天风吹日晒雨淋的,汪桂兰每天早起给他窝两颗蛋。鸡蛋有营养,吃好了身体才扛得住。看店时,她还见缝插针地帮他把邮包分类,方便他拿取。
日子虽然辛苦,但过得有滋有味。儿子上小学时,汪桂兰怀了二胎。2007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他们俩的日子更忙了。
红安县地处大别山,山路颠簸不平,雨天泥泞打滑,旱季尘土飞扬,在这样的环境下骑自行车送邮件,效率不高。外出打工的乡亲越来越多,相应地,包裹量也大增。郑红新将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
有了这家伙,邮包流转速度快多了,一天忙下来,郑红新能比以往早点回家了。汪桂兰既开心又担心,毕竟摩托车是肉包铁,山路又难走,就怕他太着急工作飙得太快,会发生危险。守店时,汪桂兰一天到晚竖起耳朵留意那个熟悉的引擎声,直到郑红新到家,她一颗心才能安落。
年底,是万家团聚之时,也是一年中邮包井喷之时。2008年年底,湖北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超大雪灾。一大早,汪桂兰便念叨:“冰天雪地的,今天就不要出门了。”郑红新不听:“快过年了,今天得赶紧把这批新到的包裹送进山里。”
汪桂兰心惊肉跳:“没人让你不送,只是说不急于这一天两天的。山里太危险,你换个天气稍微好点的日子送也成啊。”郑红新有自己的理由:“就是因为天气恶劣,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不了家,村里的老人孩子们都盼着亲人寄的年货呢。”汪桂兰只能看着他跨上堆满邮包的摩托车,一脚油门,消失在茫茫白雪中。她只能多次出门探望,默默祈祷着风雪再小一点,再小一点……
那天,郑红新特意减慢了速度,挨个派完了件,又收了一些村民外寄的包裹。回来的路上,半满的货筐,一经颠簸,摩托车摇晃得厉害。天上,山上,树上,地上,哪儿都是厚厚的积雪,晃得眼睛没法睁开。突然,摩托车猛烈一颠,砰的一声响。郑红新惊叫一声“不好”,顿时一个回旋,连人带车翻了个面。摩托车重重地压在了他身上,他没法动弹。幸好有村民路过,帮他挪开车,又把他护送回了家。
看着全身多处擦伤,疼得龇牙咧嘴的丈夫,汪桂兰一肚子责备的话,此刻一句也没舍得说出口。汪桂兰帮他擦药,热敷,推拿,小心翼翼地照顾他,还替他去收发邮包。皮外伤好了,腰部没那么痛了,郑红新又骑上摩托车,一头扎进白雪里,走街串户派件收件了。
忠一事,心里永远装着村民
郑红新处处替村民着想,急人所急,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请替工。汪桂兰给邮包分类时也谨记在心,确保不给他派件添麻烦。夫妻二人细致,负责,郑红新负责的辖区鲜少丢失邮包。
目睹深山里留守老人出行不便,郑红新还常给他们捎带日用品——一盒牙膏,一袋洗衣粉,油盐酱醋……零零散散的物件,很是琐碎,但他都能详细记下每个人的需求,下次派件时,无论绕道多远,也要给老人们将物品送到家。
汪桂兰理解丈夫的热心,每次帮忙打包都特别小心,确保瓶瓶罐罐不会破损。她还开玩笑:“这倒好,邮政员跑着跑着,干起了‘货郎’的营生。”
2013年,郑红新因所负责的邮区业绩突出且零投诉,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最美乡村邮递员”“湖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只有汪桂兰知道,这些荣誉是丈夫孤独穿行深山30年换来的。这些年,他全年无休,风雨无阻,40岁出头时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不是膝盖疼就是腰腿疼。天气有变,他的身体一准提前预知,并准时发作。汪桂兰偷偷比对过,说:“天气预报都没你身体的警报灵验。”有时天气不好,郑红新周身疼时,汪桂兰会劝他歇一天,但他就是歇不下来。除了帮他把一家老小照顾好让他安心工作外,汪桂兰也别无他法。
郑红新是一双儿女的榜样。假期,两个孩子都喜欢跟着他去送件,看到老乡对爸爸的热情与敬重,他们就跟着开心。儿子曾在作文里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像爸爸一样受人尊敬的邮递员。”
汪桂兰看了,语重心长地劝儿子和女儿说:“你们应该好好上学,考好大学,将来研究出新的办法,让这份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快捷,让所有和你爸爸干类似工作的人能轻松一点,压力小一点。”
郑红新特别惊讶,也特别佩服。他没想到,妻子能有这样的格局,能这样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们。回想这些年,他顾不上家,顾不上儿女的学习,妻子对家庭的默默付出让他很感激。
妻子能干,孩子也优秀。2014年,儿子考上武汉一所高校。9月,学校开学,汪桂兰第一次开口要丈夫陪同儿子去武汉报到。这次,郑红新没有反驳妻子,很听话地照办了。
随着网购的普及,出入山区的邮包快递越发多起来,快递进不了村,村民很头疼。好在,包裹进村的“最后一公里”被邮政人打通了。网购的包裹到了镇上驿站后,邮政人来接力,转运到村里,有特殊要求的,还会送到户。
这意味着,像郑红新这样的乡村邮递员的工作量爆发式增长。两轮摩托已应付不过来这么大的送货量。好在,村里的道路都做了硬化,路况大为改善,郑红新换了一台三轮摩托,一趟能拉更多包裹。
平时,汪桂兰怕打扰丈夫工作,白天尽量不给他打电话,这也是夫妻俩多年形成的默契。可2016年的一天下午,郑红新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她带着哭腔说:“婆婆从村里来我们家的途中走丢了。平常不到一个小时的脚程,我今天等了大半天都没等到人。”
郑红新吓坏了,赶紧返回,沿路打听,一直找到了邻县的一个村子里,才找到不知所措的妈妈。
郑红新和汪桂兰发现,老人情况不对,便将她送去医院做检查。没想到,老人被确诊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时刻不能离人。
郑红新心急如焚,汪桂兰再次挺身而出:“你安心工作,反正我是在家里守店,婆婆就交给我吧。”
老人病情恶化很快,没多久就发展到不认识家人的程度,还莫名其妙地骂人,打人。这些,汪桂兰都能默默承受。她最怕的是,稍不留意婆婆就偷偷跑出去了。汪桂兰守店时,将婆婆带到跟前,像当年婆婆照顾自己的儿女一样照顾她。
守一人,退休后带妻子旅行
郑红新觉得很对不起妻子。他在外派件,倘若不那么赶,还能停留片刻,陪老人们闲聊几句,歇个脚。而妻子每天眼一睁,就在家、邮政局和三农服务站之间奔忙,只要没沾到床板,她的手脚就没有停歇的时候。
自己屡评先进,妻子才是大功臣。之前评奖,郑红新有机会外出交流学习,他都推辞了。有一次,他获奖,可以去北戴河,还能带家属,他有点心动。可他又怕请人交接工作会出纰漏,犹豫了。
纠结来,纠结去,他和妻子商量。汪桂兰笑了:“我不去,两个人都去了,还不得乱套。家里有我,你去吧。”“你不去,我怎么能独自去享受?”最后,两人都没去。后来他才知道,北戴河太值得一去了,夫妻俩不免相互“埋怨”了一番。
2018年,郑红新又获评“湖北省劳模”,受邀去张家界。这次他决心带汪桂兰一起去。结婚二十多年,妻子还没出过省。他还没跟妻子说呢,就被告知,这次不能带家属。妻子在家忙前忙后,自己跑去出去玩,算什么事?他干脆也不去了。
因为这次的事,郑红新倒是有了想法。忙忙碌碌这么多年,他都没好好带妻子出去玩过,他打算退休后,带妻子自驾游,看遍祖国大好河山。
郑红新挤出时间考了驾照,为将来自驾游做准备。汪桂兰坚持让他买辆面包车:“有个车好,夏天热不着,冬天冻不着,你这老胳膊老腿的,得对自己好点。要不将来咋带我看大好河山?”
2020年疫情期间,郑红新的任务更艰巨,还危险。汪桂兰把担心放在心里,默默守护好家,悉心照料婆婆,直到老人离世。婆婆生病以来,一直干净体面,这全是汪桂兰照顾得好。婆婆去世,她哭得最伤心。郑红新记得,妈妈还健康的那些年,夫妻俩偶尔起点小争执,妈妈总站在妻子那边:“你一天天地早出晚归,这个家里里外外没有桂兰不行,换别人就是捡到宝了,你还怄什么气?”郑红新也觉得自己捡到宝了。
随着邮政业务扩大,乡村邮递员要承接更多的工作:寄信件包裹、订报纸杂志、网上代购、充话费、取款转账、理财保险、体检照相、处理电子眼违章等。郑红新夫妻更忙了。任务再繁重,郑红新也谨记“责任重大,安全第一”这八个字,他也谨记妻子的牵挂,每次出门都特别注意安全。
2023年年底,红安遭遇暴雪封路,每天一千多个邮包涌过来,一连塞满了好几间房。汪桂兰担心丈夫坚持要派件。果然,郑红新拉着一车包裹就要出门。汪桂兰跟在他后面喊:“大雪天打滑,不出门得好。”“不怕,这个车比摩托车好,开慢点没事。不慢慢送些出去,万一爆仓了更麻烦。”郑红新哈着热气,示意妻子回屋。“不要硬来,真要不好走,即时返回。”汪桂兰叮嘱道。郑红新点头。一个多小时后,郑红新掉头回来了,大雪纷飞,根本看不清路况。一直守在门边的汪桂兰看到他的车,心头的大石落地了。
2024年夏天,热浪逼人,郑红新紧跟着前面三辆车奔跑在省道上,突然不知从哪里冲出来三个孩子。他本能地紧急刹车,成功避开了那三个孩子,可下一秒,眼前一黑……等他再睁开眼,人已躺在病床上。这次出车祸,郑红新断了6根肋骨,汪桂兰想想都后怕。
忙忙碌碌,一年又过去了。2025年年初,郑红新再次入选“荆楚楷模”2024年第四季度榜单。
参加工作的儿子问郑红新什么时候退休,建议他可以考虑物色接班人了。“退休?还早着呢。我想继续再干几年,等你妹妹大学毕业我就退休,带你妈妈去自驾游。”郑红新看向妻子。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心照不宣地笑出声来。、
热爱,是所有的答案
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连续8年聚焦乡村振兴。
在“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历史性变革。而“守村人”,也正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他们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理念、新模式;他们让古老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原乡;他们拉近乡村与外界的距离,让乡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他们是乡村教师,是农技推广员,是乡村医生,是乡村邮递员,是基层干部……他们选择留守乡村,不是因为别无选择,而是因为那份深沉的热爱。
乡村教师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余载,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个女孩走出大山。她说:“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份对教育的挚爱,让她在贫瘠土壤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农技专家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推广农业技术,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用科技改变农村的面貌。”这份对土地的热爱,让他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山村的每个角落。
乡村医生索朗片多,坚守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守护着边境线上牧民的健康。她说:“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是我最大的敬意。”这份对生命的敬畏,让她在最艰苦的地方践行医者仁心……
曾经,走出乡村是一代人逐梦的起点;如今,乡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筑梦的舞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年轻力量从不会缺席。来自心底的热爱,正让他们把“眼前的生活”变成“向往的生活”。
家乡的土地,给予他们生命最初的滋养,让他们明白耕耘与收获的意义。家乡的人们,承接着他们儿时的记忆与情感,也是他们割舍不下的牵挂。
这份爱,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经年累月的坚守;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付出。“守村人”用热爱点燃希望,用坚守铸就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热爱,可跨越岁月,可抵御风雨;热爱,让平凡变得伟大,让坚守成就梦想;热爱,是美丽乡村的注脚,更是生活的所有答案。
编辑/张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