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仓“神偷”到实验室“顶流”

作者: 范雄伟

从粮仓“神偷”到实验室“顶流”0

鼠者,论体格,无牛虎之威猛;论颜值,无龙马之华丽。然而,这一介鼠辈,竟可力压群雄在十二生肖的排位战上一举夺魁,何为其然?鼠是夜行动物,“子鼠”对应地支中夜间11点至凌晨1点的“子时”。此时,人们多已酣睡,“獐头鼠脑”的它们得以伺机而动,“子鼠”也因此而来。

鼠之源

那些形似老鼠的动物都被称为鼠形动物,它们涵盖了啮齿目和兔形目,占据了哺乳动物种类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实际上,这些“鼠辈”们拥有哺乳动物在形态学上的“基础配置”。早在与恐龙共存的年代,兽类的祖先——三尖叉齿兽,就已呈现出“贼眉鼠眼”的模样。因此,现存哺乳纲的许多动物都有着老鼠的既视感,例如,天上的蝙蝠和地上的袋鼠。

老鼠的远古祖先习惯巢居穴处、昼伏夜行,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上避开与恐龙的生态位冲突。然而,无论是穴居还是夜行,它们的生活环境大多昏暗无光,这也导致其视力逐渐退化,变得“鼠目寸光”,只能依赖脸上的颊须来行动。颊须如同雷达般不仅能精准探测缝隙的宽度,还能与可变形锁骨配合施展“缩骨功”,只要鼠脑能挤进去的地方,它们都能轻松通过。因此,老鼠常常能做到“无孔不入”。

老鼠逃命的本领也堪称一绝。生性胆小的它们通常在夜间觅食,其感官系统也因此变得极为敏锐。遇到天敌时甚至能开启“装死模式”,趁对方迷惑之际再迅速逃脱。为了更好地隐蔽自己,老鼠的毛色多以灰、黑、棕为主。

粮仓“神偷”

老鼠对大米的喜爱或许可以追溯到3400万年前。那时的地球正经历始新世-渐新世灭绝事件,这也为禾本科植物创造了生态空间。大米,又称颖果,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被包裹在由稃片发育而成的谷壳中。

啮齿类动物凭借其天生锋利的牙齿,成功占据了这一不起眼的食物生态位。它们的门齿通常用于破壳,臼齿则用于研磨,这让它们在成为专业的“嗑谷”高手的同时,还能与终生不断生长的门牙和谐共存。

有的老鼠通常会把吃不完的谷物塞进颊囊,带回自己的巢穴储存起来,逐渐演化成了仓鼠。然而,随着人类逐渐掌握了以草籽为食的先进技术,并成功驯化了各种谷物,老鼠的家园被划分成了农田,它们后代的其中一支即演化成了田鼠。一些老鼠失去了栖息地,演化成“住”在人类家中的小家鼠以及栖息在下水道里的褐家鼠。就这样,人类负责种植粮食,而老鼠在不知觉中成为粮仓的“神偷”。

常言道,人多力量大,这句话用在老鼠身上同样贴切。一只小鼠最快40天即可性成熟,妊娠20~21天后平均每胎可产8~10只幼崽。如果食物和空间充足,一对老鼠一年后能繁衍出多少后代呢?理论上,这个数字可呈指数级别增长。这种现象催生了一种名为“鼠算遗题”的算法,同时也揭示了老鼠的生存策略——生存能力不可或缺,繁殖力才是“王道”。这或许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老鼠可能成为地球上最后灭绝的哺乳动物,它们不仅能在十二生肖中占据C位,最终还能“剩”者为王。

实验室“顶流”

除了鼩鼱,哺乳动物中几乎没有比小鼠更小的动物了。正因为它们数量众多,且与人类拥有近90%的基因相似性,这使得它们成为科学家开展动物实验的“天选之子”。

在过去的100年里,科学家成功将小家鼠驯化为小白鼠,将褐家鼠驯化为大白鼠,它们从此肩负起了帮助人类探索并攻克疾病的使命。

为了保护实验小鼠免受病菌侵害,它们被安置在SPF(Specific Pathogen-Free,无特定病原体)级别的动物房中,成为最洁净的动物,实验人员接触它们之前都需要沐浴更衣。在医学遗传学的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为了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首先要在疾病动物模型上开展相关实验,然后逐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即便如此,研究人员对自己的实验鼠也格外珍惜,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让它们为科研献身。

当发现小鼠通过“肛补”的方式重塑后代的肠道菌群,帮助幼崽健康成长时,我们意识到生物之间除了“血脉”相传,还存在着“菌脉”传承;而当观察到小鼠与幼崽之间相互舔舐的行为时,我们了解到生物之间还存在着情感连接。从粮仓中的“神偷”到实验室的“顶流”,老鼠展现出它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许有一天,它们还将成为拯救人类的“天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