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鲁·怀斯绘画中的光
作者: 宁航
安德鲁·怀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家乡的风景、人物为创作题材,并以独特的构图和巧妙的光线运用表达沉郁孤独的情感。本文结合安德鲁·怀斯的成长经历和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分析其画作中的光线运用,解读由光线渲染而成的深沉情感,进而揭示怀斯绘画语言中光线要素的重要性。
一、安德鲁·怀斯的生平简介
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于1917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主要作品有《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仔兔》《芝草》等。怀斯的父亲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画家,父亲的言传身教为怀斯的艺术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怀斯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描述和对大自然独特的洞悉以及敏锐的感知,并善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怀斯非常善于利用光赋予对象以平稳、疏离的精神气质,因此他借用不同的绘画表现方式创作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不仅传达了孤独、寂寥的情绪,也承载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故土的热爱。
二、什么是光
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但绘画艺术领域的光有别于物理领域的光,光作为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在每个画家的创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正因为光的存在,画面在颜色的表达上便有了不同的层次,物体也有了明暗和质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在其作品《岩间圣母》中利用光的明暗变化去描绘画面,从而使画面表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在其作品《梅杜萨之筏》中通过光线对比,强调画面的空间关系,使作品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
在西方艺术家看来,用光线来表现对象的体积感和画面的空间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画家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重要媒介,也是不同时期画家们一直关注的主题,更是画家实现内心精神追求与独特观念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不同时期的画家对光与明暗的表现、色彩的表达、精神隐喻的体现以及情感传递的表达和研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一直以来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都会将光的表达和光的利用赋予思想化、精神化、情感化的特征。光不仅是画面的灵魂,也是氛围的缔造者,光的色彩强弱和照射方向的不同,所产生的画面氛围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柔和的暖光能展现出温暖、浪漫的画面气氛,硬朗的冷光则呈现出平静、清冷的画面效果。光对画面的营造可以把人们的视觉重心或作者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观者产生共鸣。
三、怀斯绘画作品中的光
怀斯作品中的美感不仅体现在色彩和画面布局上,在光的运用上也有所体现。画面中的光不仅有隐喻和象征意义,也具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体现和追求,是他不同时期绘画价值的彰显。这在其画作中有非常明显的对比。
(一)怀斯早期绘画作品中的光
怀斯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创作的绘画作品属于其早期作品,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光与画面环境都给人一种清冷的氛围。同时,怀斯在创作中也借助光呈现出了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之情。例如,《海边的风》是怀斯创作于1947年的绘画作品,这时怀斯还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出,画面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该作品以一扇窗户为主体,窗外大片的草地呈现枯萎焦黄的状态,暗色的窗户和窗外的风景形成对比,海风吹拂起如丝绸般透明柔滑的窗帘,窗外的光没有洒进窗内,虽然画面上看不到光的具体形状,但是房间里的光和色调也与窗外的环境一样,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同时又有一抹难以言喻的孤寂。怀斯将自己的情绪融入绘画创作中,观者透过画面,仿佛也可以感同身受,被那份孤寂所包围。
同年,怀斯创作了《坐在门槛上的克里斯蒂娜》(见图1),画家为观者呈现了克里斯蒂娜的侧面,她靠着门端坐着,双手放在腿上,静静地望着远方,姿势端庄而优雅,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与坚毅的精神。光投射的范围、形状清晰可见,并且它只照射到了门口以及坐在门口的克里斯蒂娜身上,依然没有照射到屋子里,整幅画作依旧有一种寂寞之情。
(二)怀斯中期绘画作品中的光
怀斯中期的绘画创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1950年的冬季怀斯患了重病,恐惧和敏感使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的作品色彩不再鲜艳,土黄、熟赭、土红成为其调色板上的主要颜色,光在画面上的占比有所扩大。例如,1965年创作的作品《长矛》(见图2)描绘的是一个房屋的侧面,画面中没有人物,静止的景物使寂静和孤独的气息弥漫开来。怀斯处理光的手法和其他画家有所不同,他画的光并非那种温暖而明媚的金黄色调,而是更加抽象、深邃。光照射在斑驳的墙面上,与《坐在门槛上的克里斯蒂娜》相比,光照射的面积更大,阴影部分则显得深邃,充满了神秘感,引人遐想。再如,1967年创作的作品《亨丽特》(见图3),画面中的色调同样属于一种暗色调,在该作品中,光虽然已经照射到屋子里,但是并没有全部照射进房间,房间内与窗户外的亮度形成对比,画面中的人物静坐在椅子上,目光看向窗外,深深地凝视着前方。从画面的整体氛围和光的照射范围依旧可以感受到怀斯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但此时绘画作品中的孤寂和沉郁感表现得没有早期作品那么强烈了。
(三)怀斯后期绘画作品中的光
怀斯在20世纪80年代后创作的作品便是其后期绘画作品。这时期怀斯的作品的整体色调从暗色调转变为明亮的暖色调,其笔下的光也更加明亮。例如,1991年创作的作品《玻璃房》(见图4)中,一个中年女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整个人处于画面中心,她微笑地注视着在画面前方,从她的眼神和神态中可以感受到岁月安静的美好,最重要的是画面上的光是温暖且明亮的,它散射在房间里,此时的房间也不像早期和中期的房间那般昏暗,而是被光照射得与窗外的环境一样明亮,画面不再会给人孤寂、沉郁的感觉,而是会给人一种温暖又平静的感觉,画面上光的转变也预示着怀斯心境的转变。
四、怀斯绘画中的“光”语言
怀斯的作品给人一种宁静、纯净的感觉。在其早期的画作中,光是有一定范围的,它更多地像几何图形般棱角分明;在其中期的画作中,光的范围有一定的增加,颜色的表达也有了变化,画面中所传达出的感情色彩,如孤寂感有所减弱;在其后期的画作中,光偏于散射状态,让人物和环境都沐浴在了阳光里,画面整体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早期的绘画创作多运用冷光,后期则运用暖光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情感和生活态度。他对光的巧妙运用深刻地表达出对人生坎坷与波折的独特解读,映照出外界的残酷现实与内心深处所感知到的现实之间的微妙联系。
五、结语
怀斯画面中的光不仅强化了观者的视觉感受,也触动了观者的情感。怀斯在画面中运用光传达个人情感和画面意境,不同时期画面上光的变化,是他在该时期精神体现的象征。光在怀斯绘画作品中的不同呈现和表达与其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他将光作为自己绘画的语言并潜藏于绘画创作中,既可以被看见又可以被观者所感知。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宁航(1999—),女,云南安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油画。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