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研、小集备”双轨机制

作者: 张建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学校教研体系正经历着从形式化活动向实效性工程转变的关键期。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南通市某实验学校的教研实践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该校通过构建"大教研、小集备"双轨机制,实现了教研活动的结构性变革,形成以专业引领、团队协作、课堂转化为特征的教研新生态。这种机制创新不仅回应了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诉求,更揭示了校本教研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一、教研机制的体系重构

(1)立体化教研架构。双轨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教研网络。学科大组承担战略性教研功能,打破年级壁垒,聚焦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等顶层设计;年级备课组则立足战术性教研,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形成"战略——战术"的梯次衔接。每周固定半天的教研时间,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组织形式,确保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

(2)标准化教研流程。教研活动形成"四定五环节"的规范框架。"四定"即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备,建立教研活动的制度保障;"五环节"包含课例观摩、问题研讨、集体备课、资源开发、效果评估,形成完整的教研闭环。特别是将评课环节设置为"焦点式研讨",要求主备人现场说课、中心发言人限时点评,通过结构化研讨倒逼深度思考。

(3)专业化引领机制。建立"三级引领"体系:学科带头人负责课标解读与方向引领,骨干教师承担课例示范与策略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实践创新。这种分层引领既保证了教研的专业高度,又激活了教师群体的内生动力。如语文学科通过"文本细读工作坊",数学学科开展"问题链设计研讨",形成各具特色的教研品牌。

二、教研效能的提升策略

(1)课标落地的转化路径。将课标学习嵌入教研全过程,形成"学——讲——用"的转化机制。集体备课前设置"课标研读"环节,通过关键概念解析、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课标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定期开展"课标命题工作坊",要求教师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设计单元测评,在实操中深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2)课堂改进的协同机制。建立"备课——上课——观课——议课"的螺旋提升模式。主备人提前两周提交教学设计初稿,备课组集体打磨形成共案;授课后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多维诊断,重点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与学生参与度;最后形成包含改进建议的精品课例存入资源库。这种机制使教研成果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改进。

(3)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构建"三级资源开发"体系:基础层为标准化教学案,确保教学底线质量;发展层包含分层作业设计、易错题解析等针对性资源;创新层开发项目式学习案例、跨学科主题方案等拓展性资源。通过教研活动持续迭代更新,形成动态生长的校本资源库。

三、教研创新的实践突破

(1)问题导向的深度教研。实施"三研三备"制度:研课标确定教学方向,研学情设计分层策略,研真题把握考查趋势;备教学设计、备作业系统、备评价方案。如英语备课组针对"读后续写"教学难点,通过课例切片分析、学生作品诊断、专家工作坊等系列教研,形成"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2)技术赋能的智慧教研。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平台。利用AI课堂分析系统进行教学行为大数据诊断,结合人工研讨形成改进建议;开发微格教研APP,支持课例片段点评、异步研讨等功能;建设数字资源库实现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的智能检索与协同编辑。

(3)成果固化的长效机制。建立教研成果转化"三通道"——教学案例通道收录精品课例,每年汇编成册;课题研究通道将共性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专业成长通道将教研表现纳入教师发展档案。这种机制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

四、机制运行的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制定《校本教研实施规范》,明确教研活动的质量标准与考核指标。实行校务委员蹲点制度,每位行政人员联系1-2个学科组,既参与教研又提供服务。建立教研积分制,将教研参与度、贡献度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

(2)文化培育。通过"教研叙事""我的教研故事"等主题活动,营造专业对话的教研文化。设立"教研创新奖",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定期举办教研成果展,增强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与成就感。

(3)专业支持。构建"高校专家+教研员+名师"的三维指导体系。与师范大学合作成立教师发展学校,开展定制化教研培训;邀请教研员驻校指导,建立常态化研讨机制;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促进经验传承。

五、结语:校本教研的生态重构

"大教研、小集备"机制的成功实践表明,校本教研的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构建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制度保障与文化滋养的双重支撑,需要个人反思与团队协作的相互促进,更需要理论指引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当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要求时,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便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这种教研生态的构建,不仅关乎教师专业发展,更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