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

作者: 焦雪菁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0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分为半山腰的主区洞窟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两个区域。主区石窟分布于东西两峰南坡陡峭的山腰间,东西绵延500米,原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壁画等1144尊(幅)。现存窟龛25个,沿崖面由东而西排列。东峰上下两层一共有12个洞窟,下层有洞窟8个(第1窟—第8窟),上层有4个单独编号的小窟;西峰有洞窟13个(第9窟—第21窟),其中第9窟和第13窟属于摩崖窟龛。

天龙山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36千米的群山中。天龙山之名,源于《易经》:“飞龙在天。”天龙山圣寿寺存有珍贵的北汉石碑,碑文云:“夫龙者,潜即勿用,飞即在天。”天龙山石窟反映了从南北朝至隋唐的石窟艺术发展过程,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雕刻作品之一。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1
第2窟
第2窟位于东峰下层,建于东魏时期,是天龙山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图为窟内北壁佛像及二胁侍菩萨,佛头现藏于荷兰莱顿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2
第10窟
第10窟位于西峰,建于北齐时期,在天龙山石窟中属于大型窟。图为第10窟外景,现存一根石柱和一尊护法造像。护法造像旁有唐代佛龛,内置一尊坐佛。

历代的营造

太原古称并州、晋阳,起初营造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97年)。在魏晋至隋唐时期,晋阳一直是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北魏晚期,权臣高欢在晋阳建大丞相府,遥控朝政。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傀儡皇帝,建立东魏,定都邺城,辟晋阳为别都,并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窟造像。学者普遍认为,天龙山第2窟和第3窟就开凿于此时,这两窟雕刻艺术风格清秀飘逸,开启了天龙山石窟开凿的第一个盛世。随后,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北齐诸帝皆尊崇佛法,在以天龙山为主的太原西山地区留下多处佛教遗迹,天龙山第1窟、第10窟和第16窟为北齐时期开凿的洞窟。隋代,杨广任并州总管期间,在这里营造塔寺。开凿于隋代的天龙山石窟只有第8窟,却是天龙山规模最大的石窟。

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女皇武则天的故乡也是山西。唐初,由于抑佛扬道的思想,天龙山没有开凿洞窟。660年,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游幸晋阳,瞻礼大佛。690年,晋阳成为大唐的北都,寺院香火盛极一时。天龙山的石窟开凿活动达到巅峰,先后开凿石窟15座,占天龙山石窟总数的2/3以上。唐代的天龙山石窟造像神态高雅,双肩较宽,细腰窄臀,微倾的身体富有动感,贴身的服饰突显了人物肌肤的丰盈美态。这种融合夸张与写实的雕塑技艺,充分展现了盛唐时期崇尚健美的追求,标志着唐代佛教雕塑艺术的巅峰。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3
第8窟
第8窟建于隋代。北壁主尊佛像的肉髻低平,面相圆润,身体壮硕,造型平实,衣纹简洁、疏朗。造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传达出宁静、悲悯的精神。左图为2021年春晚回归的第8窟北壁佛首,右图为拍摄于1922年的第8窟北壁旧照。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4
第21窟
第21窟是天龙山石窟中除第9窟外最大的唐代石窟。图为第21窟倚坐弥勒佛身躯,唐代,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这是典型的唐代造像,双肩较宽,细腰窄臀,体态丰盈,服饰贴身,紧裹在双腿上,呈现出一道道纹路。

之后朝代更迭,随着晋阳政治地位的丧失,天龙山石窟的开凿也告一段落。待它再次惊艳世人之时,也是它劫难的开始。

珍宝的流失

近代,一批批国外学者在中国开展文物考察工作。最早调查天龙山石窟的外国学者是E.博尔施曼(1908)和C.弗里尔(1910)。日本学者关野贞于1918年和1921年两度涉足天龙山。常盘大定于1920年和1923年两次考察天龙山石窟,出版《古贤胜迹探幽》。1921年,佛教学者田中俊逸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照相和系统的编号。1922年,田中俊逸、北京东华照相器材商店店主外村太治郎和《顺天时报》照相部技师平田饶3人,对天龙山石窟及其造像做了为期1周的详细调查、拍摄和记录,后出版了珂罗版印制和照片粘贴两种不同形式的大型图集《天龙山石窟》,收录精美图片80张,是天龙山石窟惨遭大规模破坏前最完整、最真实的资料。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5
第5窟
第5窟为小型唐代石窟,整面正墙不复存在,尚存两尊坐像。主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裙摆在佛座上呈倒山字形。菩萨宽肩细腰,小腹凸起,身体呈S形,肌肉饱满而富有张力。左图为现状,右图为拍摄于1922年的旧照。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6
观音右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连坐骑通高430厘米,服饰与普贤菩萨相似,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下为一行走的狮子。图为拍摄于1922年的旧照。

天龙山石窟引起国际学术界注意的同时,也引来了觊觎中国文物的古董商。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于1924年、1926年两次到访天龙山,并开始寻购这些雕像。在利益的驱使下,当时天龙山圣寿寺的方丈净亮监守自盗。天龙山石窟造像和其他文物陆续被盗,偌大的天龙山没有留下一尊佛头和菩萨头,连飞天、供养人的造像也难逃此劫。由于地势险要,运输困难,在偷盗过程中到底损毁了多少,不敢想象。据不完全统计,天龙山石窟有240尊造像被盗凿,150尊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的珍藏,其中47件已经可以确知其原本所在位置。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有28件唐代佛头和浮雕,是目前拥有天龙山石窟造像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国宝的归途

进入新世纪,国际文化交往日益频繁。201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回国两件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一件为第21窟菩萨坐像,一件为第18窟菩萨头像。这两尊造像被山中定次郎盗凿后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后于2003年同时出现在纽约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7
第9窟内上层
上层龛造倚坐弥勒像一尊,背靠岩壁,头部几乎超过崖顶,高755厘米,右旋式螺发,面相长圆丰满,额际有白毫,双眼圆睁,颈部刻蚕节纹,着袈裟,内着僧支,双手残,倚坐于双层束腰方座上,足踏仰莲台。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8
第9窟
第9窟建于唐代,为摩崖敞口大龛,内部分上下两层。原窟前建筑漫山阁于20世纪40年代被毁,现在的建筑为1984年依明代风格修复。

三维扫描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复原石窟提供了可能性。2013年,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启动了“天龙山石窟项目”,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散落世界各地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进行记录与归档。天龙山文物保管所与国内外学术机构通力合作,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10个国家的30余座博物馆,采集到90余件天龙山石窟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了11个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伤痕累累的天龙山石窟与天各一方的造像实现虚拟合体,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重现原始风貌,是当代人对劫后天龙山的一种慰藉。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9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10
第9窟内下层
下层有3尊大型菩萨造像,3尊菩萨的头部均为1984年补修。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11
数字复原的天龙山石窟造像
天龙山石窟的辉煌与劫难12
第18窟菩萨头像
天龙山菩萨头像,唐代,原属于第18窟西壁左侧坐姿菩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30厘米,宽15.5厘米。高发髻,面部丰满圆润,眼睛呈细长状,鼻子和嘴巴相对窄小,展现出唐代贵族女性的气质,反映了当时菩萨造像趋向世俗化的艺术风格。

2021年,在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首回归祖国,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百年风雨后,天龙山石窟依然如千年前静静矗立,不悲不喜,不卑不亢。下一个百年,愿千千万万流失海外的珍宝都能踏上归途。

(责编:李玉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