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

小院情结

人生伊始,数次搬迁,辗转水泥森林间。每每透过防盗窗看人流涌动,直到长大也未私享过一方户外天地,只能借文艺作品寄人篱下,为局促的现实另辟空间。不求庭院深深,起码天棚鱼缸石榴树,晴时搬把椅子晒晒太阳和月亮,雨时推开窗户听听屋檐滴水声,抑或炎夏赤条条吹穿堂风,严冬懒洋洋做白日梦,只要在自己的小院儿待着,什么姿势都能有。

小巷人家0
巷口开窗,也算景观房。
小巷人家1
老屋墙上凝固的时光。
小巷人家2
忙碌的小巷人物。
小巷人家3
小城居民仍在使用的手摇井和羊角把自行车,让人瞬间穿越几十年。

怎奈蜗居塔楼,与邻人共享四壁,即便房价回落,四合院也无从谈起,还不如乡下半亩地,房前可植树,屋后能养鸡。也许注定“命中无院”,自然对有院的居所羡慕不已,不知当今城镇居民几时能够“自立门户”。

小巷人家4
闲看巷尾扫落花。
小巷人家5
南浔古镇的夕阳映照匆匆而过的身影,既有游客,亦有居民。

实际上,从前的城镇本由院落构成,串联千家万户,编织形态各异的肌理,日久年深,留下特色鲜明的社区。随时代更迭,有的灰飞烟灭,有的整饬一新,甚至借文旅项目无中生有,一律冠以古城之名,却不知,哪怕披上一层汉服,也不便以古人自居。

古城漫游

既然本土老宅所剩无几,何妨寄期望于外地。

放下行李随导航步行数百米,摸索到“必游景点”之一,拍照打卡后漫步古城风情街,街面弥漫着“轰炸大鱿鱼”的香和长沙臭豆腐的臭。余光过处,砖瓦木石棱角分明——分明是近年开发的项目,疑心奔波千里仍未出离故乡景区。

走累了,选一僻静处登堂入室,名为书院,实为文创咖啡馆,点单落座,在天井下琢磨坐井观天的妙趣,假装岁月静好,自知真没闲心。不一会儿匆匆起身,将游路走到底,遇见城墙根,登楼四望,瞥见一片晦暗屋顶,仿佛指路明灯引人前行。

寻常巷陌

墙头纵横,灰瓦错落,平静的表面下容纳日常鲜活。

大门沿街面排开,有的卖土产,粗朴而敦实,却有个俏丽名字。有的仅做客厅,探头打量黑框镶嵌的黑白照片,一张肃穆的面孔把神龛里端坐的财神爷衬托得更加鲜艳。旧家当蒙尘包浆,空间愈显逼仄,久处不厌亦觉温馨,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电杆下,老井加盖上锁,围墙里,洗衣机旋转不停……门窗板壁遮不住起居坐卧,生活画卷从室内延展到室外,化作万千风情,散发模糊魅力。

拍照当口,有好事者以为我是社区派来的,上前打探消息,随即攀谈起来。大叔大妈自嘲一世困在这破败地界,“拆又拆不掉,搬又搬不走,只好这样啦。”以前倒出过几个大人物,是块宝地呢!同为乡里,脸上有光。“纪念馆修得相当气派,一定要去看看,前头转个弯,沿指示牌走几分钟就到了。”

闾里大户

小巷人家6
泉州老街上的日杂店,前店后家,开门笑迎八方客。
小巷人家7
阴雨天的邵阳老街。

许多历史名人大都生于官宦之家,降一级,则书香门第,再不济,祖上好歹做过生意。当年纷纷大兴土木,只为置一份家业庇荫子孙,哪知时移世易,陆续改建故居,升一级,则公共园林,凡预约购票,即可两手空空去串门,甚至反客为主,假想老爷公子之待遇:门前听差唱喝回禀,堂下佣人请安献茶,书房小童磨墨,厢房妻妾成群,逢年过节唱堂会,红白喜事摆宴席,兼有水阁凉亭吟风弄月,湖石假山林泉幽趣。这不比现代豪宅阔气百倍?

小巷人家8
百年古宅前的百年好合。
小巷人家9
海边的古城,当下的渔村。

出神时,工作人员清场。草草一览,溜出后门,日已西斜,正值晚高峰——再大的人物,办完事情总要回家,从前没有双向八车道,只好骑马坐轿钻巷子,且越走越窄。说到底,还是小巷人家。

(责编:常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