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

作者: 顾剑

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0
塞瓦斯托波尔周围被群山环抱,地形隐蔽,避风条件优越,为天然良港。

彼列科普地峡与刻赤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北端连接欧洲大陆的通道,叫作彼列科普地峡,不但狭窄而且山地和港湾交错,易守难攻。克里米亚半岛东南角向东再伸出一个小小的刻赤半岛(英语:Kerch),地形狭长,而刻赤海峡是连接黑海和亚速海的唯一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突破地峡及海峡进入半岛广阔的腹地,克里米亚半岛就很难防守了。1942年苏军为解塞瓦斯托波尔之围,在刻赤海峡损失了3个集团军共计20万人的军力。

克里米亚半岛上有一座著名的海港要塞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英语:Savastopol),去过这里的游客不多,相关游记更少。并不是这座城市风景和气候不够好,而是因为它极为特殊的历史和现代政治环境。从178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时代建城起,塞瓦斯托波尔就一直是沙俄、苏联黑海舰队最主要的基地。到了冷战时期,它仍然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就连苏联公民都要有特别许可才能访问。

作为普通外国游客能够去塞瓦斯托波尔一睹军港风采,只有从1996年乌克兰对国内外游客开放到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这短短十来年。我很幸运,在2012年夏天能去克里米亚半岛旅行,看到了塞瓦斯托波尔最好又最为平静的面貌。

塞瓦斯托波尔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港口小城,背山临海,由于两百多年来作为军港的特殊地位,即便在经济困难或者政局动荡的时代,这里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设也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准。正是因为军港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1941—1942年,德军围攻这座城市250天。

顽强抵抗

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角的塞瓦斯托波尔是一处天然要塞和深水良港。1941年6月22日德国纳粹闪击苏联,最初的作战计划没有想打进克里米亚半岛,觉得只要把彼列科普地峡的半岛出口堵死就行了。可是随着德军不断深入乌克兰腹地,苏联空军却可以从克里米亚半岛出发,跨越黑海海面轰炸德军战线背后的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这个纳粹石油的最重要来源地。

于是为了保卫油田并彻底击垮苏联黑海舰队,德军统帅部决定出兵夺取克里米亚半岛,尤其是半岛西南尖端的黑海舰队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德军第11集团军在指挥官曼施坦因的率领下,到了1941年11月中旬已经占领除塞瓦斯托波尔以外的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此时坚守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主力仅仅是黑海舰队抽调冗余水兵组成的几个海军陆战旅,总数不到4万人,士兵没有受过陆战训练,而且缺乏重型陆战武器和弹药。但是苏军在防守上也有几个优势。一是军港周围都是山地,而且战前就构筑了配备大炮和机枪的永备工事。第二是恰在此时,苏军弃守了更靠西的黑海港口要塞敖德萨市,原来防守敖德萨要塞的独立滨海集团军3万多人在司令员彼得罗夫指挥下,由黑海舰队运输,恰在此时撤到塞瓦斯托波尔,大大加强了防守力量。于是以黑海舰队司令员奥克佳布里斯基为首,独立滨海集团军司令彼得罗夫为副组成要塞防卫司令部,统一指挥防御作战。

德军那边,独立作战的曼施坦因占领克里米亚半岛立足未稳,还没来得及调集可以对付坚固堡垒工事的重型武器,人数上也只是稍占优势。尽管如此,曼施坦因想要尝试以快打慢从而攻占要塞。而苏军边防守边整理部队,打得极为顽强,11月德军第一次围攻以失败告终。

被巨炮摧毁

进入1942年5月,在德国空军的支援下,曼施坦因准备重新围攻。此前苏军在彼得罗夫指挥下,利用战斗间隙构筑了三道坚固的防线,纵深达16公里。黑海舰队也为守军从海上运来援兵和武器,并撤出居民。但是德军的空中优势使苏军利用水面舰艇补给要塞的行动变得极为危险,到6月时只能用潜艇在夜晚进出军港。

为了轰炸苏军要塞外围的炮台,德军从整个欧洲占领区搜罗来各种大口径攻城重炮:其中包括三门600毫米口径的自行迫击炮,其中两门分别叫作“托尔”和“奥丁”,第三门没有特别起名;一门安装在列车上机动的800毫米口径轨道加农炮,代号“古斯塔夫”。二战中最大的海军舰炮是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18英寸主炮,口径也才460毫米。

德军再次攻城时汇集的总兵力约20万人,兵力和大炮对守军都占有2比1的优势,德军经过5天火力准备,于6月7日发起进攻,大规模轰炸苏军外围炮台,其中苏军“高尔基一号”“高尔基二号”“西伯利亚”炮台在6月中旬分别被超大口径攻城炮击毁。到6月下旬德军逐渐接近了军港外围最后一道要塞线,7月要塞的两位最高指挥员,奥克佳布里斯基和彼得罗夫奉命在最后时刻飞离包围圈,9日守军投降,历时8个多月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结束。

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1
炮击要塞的600毫米口径自行迫击炮,现在存于莫斯科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2
塞瓦斯托波尔英勇卫士纪念碑。
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3
黑海舰队军事历史博物馆。

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4
沉船纪念碑的图案不仅出现在最新版200面值卢布的正面,同时也是塞瓦斯托波尔市徽上的图案

在最后一个月的阵地争夺战中,德国第11集团军损失了3.5万人。苏军的牺牲更大,除了少量撤出的人员以外,10万守军几乎全军覆没,如果加上之前苏联前来解围的集团军(在刻赤半岛想要攻进克里米亚半岛的苏军),牺牲人数还要再加上20万。塞瓦斯托波尔后来被苏联政府授予“英雄城市”称号,总共只有13座城市和要塞被授予过这一称号。

英雄城市的记忆

2012年夏天我去塞瓦斯托波尔时,见到的是重建后的城市。市中心有一条东西向的塞瓦斯托波尔湾,长达7公里。城市坐落在拥抱南港湾的长条形山岬上,高出海面很多,可以俯瞰脚下的军港全景。当年二战攻坚战最激烈的各个炮台都在距离城中心10—15公里的山上,所以游客只能在城里看见军港、纪念碑和博物馆,但真正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一般游客是看不到的。

从山顶下山走向市中心,一路都可以在右手边居高临下俯瞰脚下的军港。走到一半距离的时候,马路右面有一座新古典风格的建筑,这是黑海舰队军事历史博物馆,当年的黑海舰队司令部就在这里。博物馆外陈列了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大炮、导弹,内部是历史上围城战的遗物、纪念品,以及黑海舰队著名军舰模型等。

走到城市最北端的海边,在城市尽头面临港湾的地方,有一座大公园,水边的半圆形瞭望台非常美,而在水中近岸的位置有一座“沉船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sunken ships)”,碑顶是一只黑色的铜鹰,纪念围城战期间在港内沉没的所有苏联战舰和它们英勇的水手。

苏联国家的纪念碑和军事博物馆大都没有英文标识,比如塞瓦斯托波尔港的这组大型纪念碑,我一开始摸不着头脑,后来发现碑座上刻的字有图拉、斯摩棱斯克等城市名字,才推断出来应该是塞瓦斯托波尔英勇卫士纪念碑。

如今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或许短时间仍然无法再次访问克里米亚半岛。那就让我们为和平祈祷,不要让这样美丽的城市再次毁于战火。

(责编:南名俊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