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中国美术复兴小镇”特殊功能艺术区建设构想
作者: 李树森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导致世界秩序重构,也必然包含文化秩序的重构。中华文化复兴问题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关系到我国和中华文化在新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政策新举措不断推出,成为做好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国文化建设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里不妨列举几条重要事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华文化艺术复兴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以国家战略高度,支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的胡和平就此撰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提出“加快培育一批品牌文化产业园区,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水平”;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标定目标,明确任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有感于此,本文结合10多年的相关课题研究、思考与实践探索,提出通过建设“中国美术复兴小镇”特殊功能艺术区,助推中国美术复兴与打造引领性品牌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想,权作抛砖引玉。
如果“中国美术复兴小镇”打造成功,其经验或可用于扩展建设“中国文艺复兴小镇”特殊功能艺术区,以全面助推中华文化艺术复兴。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理论基础、思想架构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正是绘就此蓝图的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复兴需要功能艺术区
功能艺术区落点于北京的意义
自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尤其肇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方逐渐建立起以工业和信息为主的强大的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也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体系,东西方对比之下可视其为西方的“强势”文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转变,让当时还处于农耕文明下的中华民族经历了百余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历程,经过无数先烈的不懈探索与顽强奋斗,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走到了“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农耕文明下保持了数千年“强势”文化地位的中华文化与西方现代“强势”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使中华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不得不让我们将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可喜的是,经过不懈努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现代社会雏形已现,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的新的中华文化体系在新时代加速建构,推动建构的一系列历史性举措正在展开。
现实中,对中华文化的复兴问题,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已经探索、孕育了百余年,在中西方文化艺术历史空前的碰撞、交流、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艺思潮不断涌现、迸发,但也纷繁芜杂,让民众感到混乱、迷茫,这需要通过梳理、总结,实现明辨是非、扶正抑邪、守正创新的健康发展。而如何梳理、如何总结至关重要。
以中华文化为本根和主导的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是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保障。就美术发展而言,可以通过建设特殊功能艺术区作为突破口、试验田,确保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用取得真正的高端学术成就的艺术作品搭起民族艺术舞台的“四梁八柱”,一方面反映发展成果、总结探索经验、弘扬开拓精神,另一方面传达国家审美主张,彰显政府艺术态度,提升正确健康的民族审美意识,助推本民族审美权的建构。这无疑会对提升文化自信,凝聚共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实现文化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以史为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一方小城开始的,在欧洲经历了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以其独特眼光发现、挖掘、推崇起了一批艺术家,为开启欧洲文艺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家族被后人赞誉为“文艺复兴教父”载入史册。在数千年一遇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型、中国社会由几千年的农业耕作为主向以工业和信息为主的现代社会转型、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起新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历史关口,这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实质上,这里提出的功能艺术区就是拟打造一个中华文化复兴的促发点、引领区,其地点选择在北京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既然把北京定位为全国文化中心,自然不会限于作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之地。而充分发挥国之首都和人文荟萃的优势,以实际作为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作出引领性贡献,无疑是时代赋予北京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各界有识之士正在努力的方向。
在艺术区方面,北京有个蜚声海内外的“宋庄画家村”。近几年,宋庄已打破原有发展模式,正在按新的规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建设一个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美术复兴小镇”,宋庄无疑已经具备了部分基础。
功能艺术区助推构建新的美术发展生态
从哲学高度和大历史视野掌控民族审美权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至今仍没有能够与现代中国世界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甚至在国外,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存在感都很低。究其原因,非常复杂。
在一定历史时期,因审美水平差异和总体审美水平较低,对美术作品评价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标准极其混乱。这给了很多人迷惑大众、浑水摸鱼的机会,甚至给了一些人颠倒审美取向,弱化或颠覆民族审美权的空子。而要认清真相,需要洞穿现实迷雾,站在中国哲学高度和中华文明转型、社会转型的大历史视野上,思考美术发展问题,辨别艺术发展规律,判断艺术价值,甚至可以上升到审美权争夺问题上。虽然民族审美的建设体现在点点滴滴,但主导性审美观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也直接关系到能否掌控民族审美权。
进一步具体到当下来看,以推升书画作品市场价格和包装炒作为主形成的一批知名艺术家并不一定都能代表中国美术真实发展成就与高度,因为有些畸高市场价格是被资本操控或人为运作形成的,与艺术价值严重背离,其作品方向与艺术发展规律大相径庭,尤其一些西方资本炒高的一批画家带有基于西方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而真实的水平与高度需要用中国哲学思想思考与判断。就在前些年中国书画市场空前活跃、书画作品价格飞涨、“大师”满天飞的炽热市场环境下,201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却清醒地强调“有‘高原’缺‘高峰’”“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警醒了无数的投资人和收藏者,大家开始理性思考、研究什么才是真正具有投资或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大众整体审美水平得到了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美术界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正确引导构建中国美术健康发展新的生态,需要建立基于中国哲学的评判标准,并由此孕育、挖掘出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成果,代表新时代真实发展成就的艺术大师,推动建构起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审美观,再以我们的大师与作品发出现代中国文化的恢宏声音,广泛影响世界,夺回审美权。
当然,按着中国人的俗成习惯,大师是需要后人评定的,在本文中只是借用“大师”二字来说明一些问题,对此不再赘述。
经过10多年的相关课题研究,认识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具备中国画转型出大师的历史性条件,美术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不缺乏真正的艺术大家,而缺乏的是发现的眼光与健康的环境,真正的艺术大家被社会、市场认知和重视的环境有待转变。这与特定历史阶段大众整体鉴赏水平有待提高、市场经济冲击、中西方文化艺术历史空前的碰撞、部分海内外资本的不良价值观与目的取向等形成的话语权错位,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造就的浮躁、混乱与混沌的美术领域实际状况有直接关系。2017年,曾尝试用课题的理念与评判标准甄选艺术家,举办了首届“中国画强元课题10人学术提名展”,画家入展只看作品,在美术界引起强烈震撼,证明了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到业界认可。
当代中国需要有一批大师艺术家,用具有大抱负、大视野与大思考的时代巨作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民族审美权也需要我们用杰出的作品撑起来。
以上认识与思考,正是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美术复兴小镇”特殊功能艺术区构想的起因。辟出一块净土,以作品水平为标准集中起真正的艺术大家,一方面,安放下中华民族纯粹的艺术、精神和灵魂;另一方面,以国家力量示范性地引导好方向,助推改造或重建中国美术发展生态。
文化名人与文化才是魂
需要中国画大家的聚集
唐朝刘禹锡作《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931年,梅贻琦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人之于名地关系的道理可谓透彻,也给我们今天打造文化名镇以启示。
考察世界上著名文化胜地的形成史,大都是先有著名文化人,才成就著名文化胜地。意大利佛罗伦萨因汇聚了一群为欧洲文艺复兴作出贡献的艺术家而名震世界,成为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和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陈向宏把“糟老头”木心从纽约请回破败的故乡小镇,为乌镇成为一年数十亿旅游收入的世界文化名镇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名人与文化永远是文化名镇的魂,也是核心竞争力。
面对当前中华文化复兴之国家重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引导下,有太多新的文艺天地需要开拓。就美术而言,我们急需一批世界级的中国画大师与重要作品,一方面在国内引领中国美术的复兴;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部分象征和文化符号影响世界,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定位置。
中国画大师将在实现中国美术复兴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主要是由中国画的特质决定的。中国画是中国美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情况下,以中国哲学为根基,通过继承、开拓与重构,转型建构起符合中华现代文明内涵、现代社会审美,既有民族性也更具世界性的中国画新的艺术形态,就是中国美术的复兴。
当然,“中国美术复兴小镇”建设不限于中国画一科,但必须有一批这样的中国画“大师”占据主导。是否是大师只能靠作品说话,是需要拿美术史标准来衡量的。
显然,原有发展模式下的宋庄画家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艺术区,也有同样的需要。
应该肯定的是,在宋庄确有一批艺术的孜孜以求者,他们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大部分人虽异常艰辛,但仍然坚持,尤其自2010年起,在宋庄从事国画艺术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以后愈发明显。
宋庄曾被评价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一方面体现为部分艺术人士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抄袭和模仿,以及对西方现代性的迷失与崇拜;另一方面,也不乏对本土艺术现代性的诉求和有益探索,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付出了努力。
这里曾出过一批画油画的艺术名家,他们被世界著名藏家所重视,在世界上获得过一些大奖,画作价格很高。可是,油画非中国本土艺术,在中国发展不过百余年,靠他们复兴中华文化艺术或者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位置显然不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