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次专访基辛格
作者: 温宪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与中美关系的发展相辅相成。这是不少美国前政要和专家、学者的共识。
1972年,中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打破两国多年相互隔绝的坚冰,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启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这一进程中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此后,中美关系的发展虽饱经风霜,但一路前行。波涛起伏间,基辛格博士一直以其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推动中美两国关系良性发展。
作为人民日报北美中心分社首席记者,我在美国工作期间曾三次专访基辛格,面对面感受到这位战略家的友好、睿智与机敏。
同时,我也深知,基辛格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战略家、思想家。在美国工作期间,我曾数次目睹基辛格被请到国会听证会上做听证时,他的身后不少人举着“刽子手”之类的标语牌进行抗议示威。在一些人看来,基辛格在历史上的一些外交举动是沾满鲜血的。
(一)
2012年2月13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美国东部当地时间2月13日晚,习近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见了包括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内的多位美国前政要。2012年正值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2012年又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美国对华关系成了意料之中的竞选话题。
以这些事情为由头,我于2012年2月14日下午对基辛格进行了专访。
基辛格在华盛顿的办公室位于西北K街1800号302房间。基辛格的秘书安请我稍等一下。“博士马上就到。”安说。
借此机会,我打量了一下基辛格的这间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内到处可见“中国元素”:办公室大门把手处悬挂着有着长长红穗的“中国结”;茶几上摆着厚厚的英文版图书《中国文化与文明》;办公桌左侧墙上悬挂着4张已经有些发黄的老照片,分别是40年前基辛格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合影。

基辛格笑眯眯地进来后,先脱去身上米黄色“巴宝莉”牌风衣,一番寒暄后,专访很快进入正题。
习近平副主席此次来访是最新鲜的话题。“我知道您昨天晚上会见了中国国家副主席。我们也都知道这一中美关系始于40年前。从历史角度来看,您如何看待习近平副主席此访?”我开始向基辛格提问。
自德国移民美国的基辛格自称他的英语带有德语口音,声音浑厚低沉。他想了一下后说:“目前时机非常重要。美国处于大选之年,中国也将改换领导人。目前,世界发生着诸多变化,我的意思是说整个世界。因此,对于美中两国领导人而言,理解其所面临的挑战和两国如何进行合作非常重要。”
我接着问:“您曾评述道:‘历史眼光是中国领导人常常显现出来的一个文化特质。实际上,不仅中国领导人,中国人民也有着很强的历史感。我们向历史学习。’2012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作为中美关系的设计师和尼克松访华的见证者,回顾40年前,什么给您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基辛格回答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中国领导人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决策。其次,是中国领导人平衡好客与外交的非凡能力。所有相互关心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得到讨论,这是一场不断进行的对话。”
此时,基辛格的秘书安进屋送茶,我笑着说:“这不是中国茶吧?”安回答说:“不是。”
安离开后,我又转向基辛格问道:“正如您所言,中美关系的建立始于一个冷战策略,但其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新秩序演变进程中的重心。您能否具体阐述中美关系对于新的全球秩序和21世纪国际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
对于这样一个贯穿着历史与现实的宏观国际问题,基辛格这样说:“我认为这样说是正确的,当美中关系开始时,双方都有着最为关注的策略考虑。毛泽东极为关注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我们对于冷战局势非常关切,也非常关切在东南亚局势中的介入。因此,美中双方都存在着最低限度的策略自由空间。我们进而讨论对于世界的看法,双方立场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反映在后来发表的《上海公报》中。
“在世界外交史上,《上海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公报明确列入双方的分歧所在,一般的外交公报从未如此。与此同时,《上海公报》又具体列出双方的共同立场。因此,考虑到整个历史背景,双方的共同立场变得更加富有意义。在此后的时期内,美中双方根据《上海公报》政策协调行动,特别是在亚洲。”
“那时,中国还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不断融入外部世界,在国际社会中愈发积极地发挥作用,一直发展到今天。目前,中国和美国共同努力解决朝鲜半岛等国际热点问题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中国开始解决问题,并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进入2012年后,更为融合的世界面临着重建,也需要中国向前迈进。美中两国都面临着挑战,即如何联手构建新的全球秩序,这是一项重任。”
很明显,基辛格在这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深远影响给予了积极评价。
与基辛格的对话不能不论及中美关系。我接着问道:“习近平副主席说,中美关系40年来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和教训,给了我们多方面的重要启迪,其中之一是双方应始终坚持三个联合公报。回首过去40年,您认为中美两国从双边关系历史中得到的最重要启迪是什么?”
基辛格说:“我同意三个联合公报。双方确实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但令人惊异的是,尽管存在着困难问题,双方一直致力于改善关系,推动两国进入一个更大的空间。因为,我认为这一模式应该成为今后两国关系发展的准则。”
“在我看来,问题在于,美中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美国历史则很短。美国人认为每一个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中国人认为每一个解决办法都会引发新问题。这是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并在所有全球问题上都会产生相互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要解决全球所面临的问题;其次,我们必须寻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清楚的一件事是,在此之前的历史时期,处于敌对状态的美中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势必引发关系紧张,而这一紧张关系会使别人乘虚而入,并因此得利。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有责任努力合作。美中两国领导人都同意,美国领导人表示欢迎一个不断强大的中国。中国领导人也重申欢迎美国作为亚太地区大家庭的一员。在这些重要问题上,美中两国有着不断增多的共识。”
我问:“40年前,在与毛泽东主席会见时,尼克松总统说,使美中两国走到一起的是变化了的世界形势。现在我们又处于一个新的世界形势下,您如何界定前后40年的‘新形势’?”
基辛格说:“40年前,美中两国有着共同的对手。那时,中国还很贫穷,经济发展没有融入世界。40年后的新形势是,美中两国没有共同敌人,但我们有着共同问题,如环境、核扩散等。当今世界还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境况,这是我们的挑战。40年前,当我们会见时,我们还有一个有利之处,那就是我们之间没有外交关系,因而也没有由此产生的问题和需要进行讨论的日常事务,所以我们可以从最为基本的问题谈起。今天,美中两国在日常事务中面临着很多问题。现在我们需要回到最为基本的问题上来。”
这时,基辛格的秘书安开门进屋,与基辛格耳语了一下。基辛格随即转身回到里屋接了一个电话。回身坐定后,基辛格突然有些俏皮地盯着我说:“这是白宫来的电话,你不会说出去吧。”
我笑了笑,随即抓紧时间就当时人们谈论很多的中美之间缺乏“战略信任”问题向基辛格请教:“最近,很多人在谈论中美两国间的‘战略信任’问题,还有人称中美间有着‘信任赤字’。您认为如何加强两国间的战略信任?”
基辛格的回答是:“战略信任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是因为如果你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不应该依赖别的国家。如果你不依赖所有外国,你就必须拥有支配优势。然而,美中两国没有任何一方处于可以支配对方的位置,也不应支配对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相互依赖。我们必须与对方坦率、经常地进行对话。我们必须避免发生采取某种行动但不向对方解释的情况。我们必须切记,当发生完全出乎意料的局势或一些国家处于非常困难局面时,谁都无法确知局势走向,因此只要可能,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对话,尽管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取得一致,但相互间要尊重对方立场,尽可能取得相互谅解。”
在此之前,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中美两国应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命题。我就此问道:“您认为中美两国能否走出一条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基辛格答道:“我两周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注意到美国国内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我解释说,为什么尽管有这些批评的声音,我相信美中两国必须努力前行。在中国国内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但两国领导人必须努力克服分歧,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前行。这是两国目前所面临的很大挑战。美中两国应视对方为伙伴和朋友。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为此努力,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
对话至此,我特别想挖掘更多有基辛格“个人色彩”的问题,于是问道:“您的人生与中国紧密相联。中国最初是怎样走入您的视线的?”
基辛格笑答:“坦率地说,当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我对中国了解甚少。我对于与苏联打交道很有经验。最初我以为中国与苏联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因为都是共产党国家。随着我与中国和中国人民接触的增多,我开始钦慕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强烈的家庭观念、忠诚等美德和机智的思维。我对中国人民充满深情。然而,在谈外交政策时,我并不感情用事。但我认为我们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这一点。”
专访结束后,基辛格应我的请求为《人民日报》读者题词:
致人民日报读者
我们两国在过去40年间一直有着良好的关系。让我们在本世纪今后时期更加巩固这一关系。
致以所有良好祝愿。
亨利·A.基辛格
(二)
2015年9月22日至25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为此,我和同事于当年9月10日赴纽约专访基辛格。
那天上午11时,我们如约来到基辛格在纽约的办公室。到了进行专访的房间以后,基辛格的助手说他还在忙着,需要等一会儿。
那个房间不大,但四面墙上有三面挂着、摆着的东西与中国有关。一进门左手墙上是一张巨幅四只仙鹤中国画,对面墙上挂着一排奔马形象的中国画。后来,我还到这间办公室周围的走廊转了转,看到走廊内的书架上摆着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不少是中文书。
我一边观察,脑子里同时在高速运转着,考虑以什么样的开场白让这次采访气氛立即轻松起来。显然这也是基辛格想要做的事情。他进入房间后,我们相互问候。基辛格说:“我又胖了,最近长了20磅,因为吃了太多的Chinese Food。”我指着墙上那幅画着一排马的中国画问基辛格:“您喜欢马吗?”基辛格回答说:“南希喜欢马。”南希是基辛格的夫人。基辛格一提南希,我脑子里立即浮现出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基辛格和他夫人的情景。南希的个子很高,在那次会见中,毛泽东指着基辛格夫人对基辛格开玩笑说:“她试图使你望而生畏。”于是我就向基辛格说:“我还记得当年毛主席会见你时指着南希说她比你高。”提到这个话题,基辛格一下子笑了起来,开始回忆说,“毛主席对南希非常友好”。对于毛主席笑指南希比他高的往事,基辛格说:“当时我还反问说:‘是她的身材比我高还是智商比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