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协议,有何深意

作者: 赵菀滢

中美这协议,有何深意0
2022年6月15日,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

8月26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将于近期启动相关合作。中国证监会表示,合作协议依据两国法律法规,尊重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对等互利原则,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监管检查和调查活动作出了明确约定,形成了符合双方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合作框架。几乎与此同时,美方也发布了相关消息。

“合作协议的签署,是中美双方监管机构在解决审计监管合作这一共同关切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下一阶段双方积极、专业、务实推进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证监会表示。美国PCAOB在声明中表示,达成协议“意义重大,但协议声明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难看出,中美各自表态的侧重点略有差异。比如,中方突出“对等原则”,而美方更在意“基于国内法的域外管辖权”。

尽管如此,达成协议的意义依然不容低估。在此之前,中概股从美国资本市场集体退市的可能性,成了悬在中美金融关系头上的一把剑。达成协议意味着,集体退市的风险有了解除的可能性,中美都没有以“金融脱钩”这种毁灭性的方式处理分歧。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美关系“大气候”不利的情况下,某些具体领域的“小环境”是有可能创造出亮点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美磨合”的一部分。

艰苦谈判

如果要追根溯源,审计监管起初只是美国的国内问题。但世界最庞大且最具吸引力资本市场的这个身份,以及嵌入美国政治基因的“长臂管辖权”,使得美国的审计监管成了带有美国特色的“国际事务”。随着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的凸显,审计监管又开始带有政治考虑。这就是审计监管在中美关系中成为问题并着手谈判解决的大致背景。

根据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规定,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向PCAOB注册,并得到PCAOB的资质认证。这也就意味着,PCAOB不仅要监管国内业务,还需对海外在美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情况进行审查,实施跨境监管。截至目前,PCAOB相继与澳大利亚、日本、迪拜和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监管协议。

2011年,中美开始了首次双边审计协商。虽然波折不断,但中美协商审计的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随着特朗普上台,中美审计监管开始被政治化。

202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带有明显针对性的法案—《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A)。该法案相关条款中要求在美上市公司披露其是否为政府实体所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的证据,这意味着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国央企和国企,都不符合“美式标准”。

根据相关数据,目前中国有超过260家企业在美国上市,如果这些公司的审计资料连续3年未能接受PCAOB检查,从2024年起,它们有极大的可能被迫摘牌。今年8月12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上海石化等五家央企发布公告称,拟将美国存托股票从纽交所退市。此外,中国某些在美上市的民企私企,也开始做“转战”香港的打算。

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2018年特朗普挑起贸易战之后,中美关于审计监管的磋商也没有完全停止,只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拜登入主白宫后不久,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磋商重新启动并驶入快车道。从今年3、4月份开始,不时有媒体披露谈判取得进展的消息。与中美关系中其他频频占据头条的热点相比,中美审计监管磋商相对低调。据外媒报道,美方官员表示,“中美已经同意不公布完整的审计协议”。在中美关系复杂、微妙的当下,这可以说是双方的默契。

打脸“脱钩”派

中国证监会在声明中指出,“依法推进跨境审计监管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为企业依法合规开展跨境上市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监管环境。”美国《巴伦周刊》评论道,达成这项协议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它让美国投资者有机会进入中国庞大的、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也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华尔街充足的资产流动性。”

与中美关系中其他频频占据头条的热点相比,中美审计监管磋商相对低调。

在某些分析人士看来,中企赴美上市向来被视为两国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的象征之一,中美达成审计监管协议,也是对“金融脱钩”的否定。2010年中美关系“正常”时,金融市场也掀起了中企赴美上市热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荣鼎咨询估计,截至2020年底,美国投资者持有近1.2万亿美元的中国股票和债务证券,而中国投资者持有多达2.1万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和债务证券。“中美直接投资项目”2021年发布的《美中金融投资:目前的范围和未来的潜力》报告认为,“对中国来说,美国是一个重要的金融贸易伙伴,中国企业依赖美国的融资。另一方面,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也纷纷转向中国,以寻求更高的回报。”

但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升温,尤其是美方挑起的战略竞争,给中美金融合作带来了变数。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埃尔玛·海伦多恩认为,美国政策制定者越来越趋向于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看待经济问题,这导致国际金融也成为了地缘政治动态的关键部分,这让投资者更加谨慎。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曾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资本对中国军工企业的投资,将部分中企拉入黑名单。“中企在纽交所退市”也一度被视为中美金融脱钩的标志。

即便如此,根据相关数据,中国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中美金融脱钩并不符合事实,甚至也不会成为注定的结局。2020年7月,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发表的一份题为《尽管言辞激烈,中美金融脱钩并没有发生》的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大多数指标上的中美金融合作似乎都在加速,这使得美中金融脱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该报告写道,“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规模为47万亿美元,但外国公司在这个市场的大部分领域中只占有很小的份额,例如不到2%的银行资产和不到6%的保险市场。鉴于中国国内金融业的庞大规模,如果外国公司能够增加在这些市场领域的份额,它们将获得巨大的利润。”PIIE判断,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国公司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而且只会越来越大。同时,“中美直接投资项目”也在报告中称,“在正常情况下,中美金融投资仍有数万亿美元的空间”。

“拒绝中企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并不会让脱钩派达到目的。”PIIE的报告还指出,拒绝进入美国资本市场不会是脱钩的一个重要步骤,也不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因为中国公司在美国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大部分都来自国际投资者。并且关键的一点是,资本市场是高度全球化的。即使美国将中国企业拒之门外,这也并不会使中国企业无法获得美国的资本,因为美国的投资者依旧可以继续投资这些企业在香港的股份。”

如果美国推行硬性脱钩,美国的损失也是“肉眼可见”的。据中国美国商会2021年发布的“脱钩”报告,在贸易方面,如果中美间的所有双向贸易都被附加25%的关税,那么到2025年,美国GDP每年将损失1900亿美元。报告认为,这不仅将造成收入和就业的损失,还减少了研究和开发预算,削弱美国的竞争力。“而在投资渠道方面,如果脱钩导致美国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的一半被出售,美国投资者每年将损失250亿美元的资本收益。”

此外,金融脱钩的影响还将辐射到其他行业,其中就包括中美竞争中的关键领域—科技,而且结果绝非对美国有利。根据相关统计,从2016年到2020年,中美之间与技术有关的FDI下降了96%,而中国本土技术创新的研发支出却激增。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估,如果美国推行硬性技术脱钩,并完全禁止本土半导体公司向中国客户出售产品,那么美国的公司将失去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科技行业将流失15000至40000个高技能就业岗位。“相比之下,如果美国不扩大现有实体清单的出口限制,美国只会损失大约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16%的收入。”

“与中国脱钩只是一个不严肃的政治口号,不具备任何现实基础,除非政客们愿意让美国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7月25日,美国智库“竞争性企业研究所”主席肯特·拉斯曼和该所高级研究员伊恩·默里联合撰文称,美国与中国脱钩就意味着跟世界脱钩。“现在中国问题是一个最大的外交政策问题。而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那么这对中美人民来说都可能是一个悲剧性结局。”

着眼“微改善”

当然,中美达成审计监管协议,与双边关系的改善不能画等号。鉴于此前合作中的分歧,行业分析师们对协议的实际推进仍然持谨慎态度。“空谈不如实证。”美国证监会主席詹斯勒表示,只有当美国证监机构能够完全监管和核查中国境内的审计公司时,该协议才会有意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200多家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继续使用中国的这些审计公司,它们仍将会收到在美证券交易的禁令”。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中美金融脱钩并不符合事实,甚至也不会成为注定的结局。

全球最大的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的中国主任劳伦·格劳德曼认为,“尽管此协议在广义上是一个建设性的信号,但它对更广泛的双边关系并没有什么反馈。”有美国媒体分析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之间矛盾和分歧由来已久,审计协议的拉锯战是一个“并发症”,而非“病因”。

“大气候”的确不乐观,中美之间的“信任赤字”是个突出问题。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9%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或敌人,而大约三分之二的中国受访者也对美国持负面或非常负面的看法,而这种相看两厌的局面,很可能会阻碍双方重新调整对彼此的态度。

不过,美国埃德尔曼公关公司CEO黛博拉·莱尔认为,即使中美间仍存在着明显的信任赤字,但找到共同合作的方法对于解决疫情、气候、经济增长等全球挑战仍然非常重要,“如果中美两国都有一致的政治意愿的话,美国商界对美国政府的综合信心,使美国完全有能力与中国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如果这段婚姻真的告终,他们会意识到双方都无法承受离婚的痛苦。”麦楷亚洲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主席德鲁·伯恩斯坦,将中美关系比作一段争吵不断的婚姻。大西洋理事会今年7月的报告也警告,将中国置身于国际体系外将造成生存性的威胁。“建设性接触仍然是美国应对中国的综合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上继续与中国接触,将有助于确保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不会爆发出更多的敌意对抗,以至于危及全球和平与稳定。”

着眼“微改善”,应该进入中美决策层的视野。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今年2月一份题为《中美关系为何陷入僵局》的分析中指出,尽管两国对双边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不同,但从小处着手,可能是最终实现巨大收益的最佳方法。“从长远来看,双方可以通过致力于务实的态度,建立善意,并为处理贸易和技术等领域的结构性问题奠定基础。这也将是决定美中关系未来健康和福祉的关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