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启新程

作者: 王益民

乘势启新程0

4月26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现场(林善传/ 摄)

近年来,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引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再一次就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网络、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当前,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2023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展了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以推动政务服务更加“好办易办”,进一步提升面向十四亿多人口和一亿多市场主体的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成效,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重大改革措施贯彻落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需要更好地发挥数字政府建设的火车头作用,全面引领带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网络强国建设。

截至2022 年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0 亿人,总使用量超过850 亿人次, 服务应用不断创新,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

顶层设计,因地制宜

在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有效探索,打造了健康有序的数字化发展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部署推动信息化健康发展,以系统思维整合制度、组织、人员、技术和数据等各种资源,作出了数字中国建设、国家大数据、文化数字化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先后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划及指导意见,为数字政府建设打造了健康有序的数字化发展环境。

此外,各部门也结合实际,积极开发建设、不断迭代更新,形成了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和政府信息发布等一批相对成形、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的数字化综合平台,数字化能力大幅提高。

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数字工信”平台建设,持续丰富工业经济运行、制造业发展、信息通信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两化融合、产融合作等功能,实现对工业和信息化44个行业大类、224个行业中类、700个行业小类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推行“一企一照一码”,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经营主体政务服务码应用,实时关联汇聚企业执照、经营许可、信用监管等常用涉企信息,建立面向政务服务、行政监管等跨部门应用场景,实现“一码通查、一码通办、一码通管”,便利经营主体“一企一照一码”办事,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新工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协同相关部门全面推广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全国“一卡通”和区域“一卡通”应用初具雏形,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验。截至2023年7月,全国持卡人数 13.74 亿人,覆盖 97.3%的人口,推动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区域经济高效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精简住房公积金个人证明事项,优化整合住房公积金业务办理流程,依托全国住房公积金小程序和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前端“电子码”个人出示和后台实时查询验证,推行个人证明事项“亮码可办”,提升了相关证明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各地区亦百花齐放,相继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从全局谋划全省数字政务工作,推动数字政务协同高效发展,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北京市深化“京通”“京办”“京智”应用,依托城市码、空间图、基础工具库、算力设施等全市“七通一平”共性支撑底座,强化核心共性资源供给能力,促进部门协同联动、条块有机结合。

广东省打造“粤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已上线2170项高频民生服务及90种个人电子证照,为近1.5亿用户提供服务。

浙江省通过“数字化+改革”的有机耦合,全面建设“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以“浙里办”App为统一入口,打造“一网通办”的浙江模式,通过“网上一站办、大厅就近办、基层帮你办、全省统一办、无感智能办”,推动办事领域由政务服务向城市生活、基层治理延伸扩面。

黑龙江省、贵州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大力推行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办事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集成化办理,不断提升群众办事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典型示范的“头雁效应”全面激发了“群雁活力”,统筹协调和基层创新的互促互动,营造了互联网环境下各方勇于持续迭代创新的良好氛围,数字化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涌现,为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截至2022年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0亿人(其中,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8.08亿人),总使用量超过850亿人次,服务应用不断创新,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国超过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显著增强。

国际排名再提升

《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电子政务排名上升到43位,数字政府发展总体水平大幅提升。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已经进入支撑根基不断牢固、逐步释放数字政府建设红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目前,仍存在管理体制建设相对落后、数据治理思维理念需深化、“能力鸿沟”导致群众体验欠佳等问题。

该报告显示,中国在基础设施指标中分值为0.805,排名提升到47位,处于“非常高”水平,在193个会员国中提升幅度巨大,体现了中国近年来推进的“宽带中国”“数字乡村”“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数字政务网络建设和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云、网、数、用”基础支撑体系,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数字政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报告(2023)》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等17个地区省级政府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指数为“非常高”,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当前,我国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经成为驱动引领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为新阶段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利、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世界上其他先发的数字化大国、网络技术强国相比,我国的数字化程度高而不深、快而不优,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规范的苗头和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寻求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我国政府治理的数字化水平,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政府建设升级之路。

乘势启新程1
2月17日, 甘肃省武威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区,工作人员(右)引导市民办理业务(范培珅/ 摄)

奋力开创新局面

回顾数字政府建设创新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历史性成就,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政府建设发展道路。从“办公自动化”到“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再到“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接诉即办”等实践探索,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探索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仍旧存在管理体制建设相对落后、数据治理思维理念需深化、“能力鸿沟”导致群众体验欠佳等一些亟待破解的难点问题。要构建公平普惠的数字化行政监管体系,打造泛在可及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夯实高效稳定的数字化安全保障体系,数字政府建设再提升任重而道远。

2022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强化数据安全治理,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数据要素特点的数据要素国家治理体系。

2023年,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在全国开展,围绕服务体验提升、平台支撑赋能、制度保障提升三大攻坚行动,吹响了打造政务服务“好办易办”升级版攻坚号角,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夯实了基础。

当前,数字政府再升级,需要激发数字化变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联动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成立协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组织机构,整合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中与数字化升级不相适应的成分,有序推进技术应用、流程再造、模式创新,破除阻碍数字政府再升级的体制障碍,为数字政府建设再升级提供持续保障。

总之,接续推进政府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具体任务,在未来乘势而上谋突破,奋楫笃行启新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