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真相,你知道几个

感冒的真相,你知道几个

感冒的知名度,名列百病榜首,可知其真相者少之又少。正确认识感冒,或许你就能精准应对了。

真相一

“真凶”是病毒,受凉是“帮凶”

说起感冒病因,不少人归咎于受凉,甚至在两者之间画上等号,以为只要做好保暖便万事大吉了。错!医学专家的试验显示,无论是待在4℃的室内,还是泡在32℃的热水中,只要碰上了病毒,患上感冒的概率都一样。换言之,受凉或低温环境不会增加感冒风险,决定你是否中招的是病毒,多达100多种,诸如鼻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肠病毒等。

当然也不是说受凉就毫无关系,称其为“帮凶”在于可促进感冒的发病。人在低温环境下会更多地蛰伏于室内,通风条件差,使得病毒更容易传播。再则,人受凉后会导致鼻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供血量减少,免疫细胞数量下降,免疫力减低,潜入鼻腔的病毒会以更大的概率感染细胞而发病,或使病情加重。至于秋冬季节感冒高发,也与病毒的一大弱点——“怕湿”有关。当空气湿度达到50%以上时,病毒即可迅速夭亡。而低气温季节空气干燥,恰好为病毒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并大大延长了存活时间,其偷袭人体的风险随之大增。可见,干燥加上封闭的环境,为感冒病毒的蔓延与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切勿小看感冒病毒的感染力,有时哪怕只有1个病毒颗粒进入鼻腔都足以使人中招。据专家统计,一个人一生平均感冒约200次,每次平均持续9天,一辈子感冒症状持续时间平均约为5年之久。

真相二

四种险情及时看医生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一种通过人体自行抵抗,不必使用外力就能治愈的疾病,又叫自愈性疾病,不提倡用药,鼓励通过充分的休息自然痊愈。所以,感冒基本不是“治”好的,而是“扛”好的。但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须及时就医:

咳嗽时间超过3周,且有喘息或憋闷症状。因为这可能是哮喘、肺炎或其他肺病的征兆。

鼻涕或痰带色,如黄色、褐色、绿色,甚至带血丝。这可能是患上了支气管炎或肺炎。

头部、咽喉或耳部出现疼痛感。这可能是由于得了脓毒性咽喉炎(喉咙疼痛)、鼻窦炎(头痛,有时可导致牙痛)、中耳炎(耳痛,听力下降,分泌物增多)等原因。

胸闷气短心悸。这可能是并发了心肌炎。不少感冒病毒如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在攻击人体上呼吸道的同时,也会攻击心肌细胞而引起炎症,导致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医学谓之病毒性心肌炎,死亡率高达70%~80%,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人尤易中招。

感冒的真相,你知道几个

真相三

感冒没有特效药

得了感冒,人们会立马搬出家庭药箱,寻找感冒药。那么,感冒真有安全的特效药吗?答案会让你失望。当你出现咽喉肿痛、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时,感冒病毒已经在你的体内潜伏一两天了。这些症状大多需要7天左右才会自行消失。感冒药物作用很有限,顶多能改善一点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让你感觉舒服一些而已,既不能缩短病程,更无法消除病原。

感冒的一些不适症状,可通过非感冒药的方式来解决,如咽喉痛可用淡盐水缓慢漱口(将7.5克食盐溶于250毫升温水中,每隔6~8小时漱口1次),也可用含片或喷雾;咳嗽可服止咳糖浆;鼻塞可吸热蒸汽或薄荷油,或使用滴鼻液等。

真相四

感冒有靠谱的防范招数

刚才说过,感冒的真凶是病毒,受凉仅是帮凶,所以防范矛头所向主要是病毒而非保暖。如何做到不接触病毒呢?一是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可有效阻止病毒潜入呼吸道;二是勤洗手,防止两手将感冒病毒通过口、鼻和眼睛带入体内(病毒能在手上存活2小时)。这两条与时下新冠疫情的防范完全相同。此外,预防感冒还可以注意以下细节:

科学“清嗓”

感冒病毒主要入侵并隐藏于人的呼吸道中,若能保持呼吸道有足量的黏液,即可依靠黏液——纤毛运动将其清除。办法有三个:一是多喝水(如在秋冬等空气干燥季节每天喝水2500毫升),保持黏液稀薄,进而带动病毒等异物排出;二是借助于加湿器等工具将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感冒病毒“怕湿”,在50%左右湿度的环境中难以生存与传播);三是主动咳嗽,即选择空气新鲜之处,先做数次深而慢的腹式呼吸(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用嘴巴缩唇缓缓呼出),再从胸中做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动作(可用手按住上腹部,帮助腹部使劲用力咳嗽),并张口咳出痰液。

学会憋气

当你在公交车、广场、超市等人流汇集场合,遇到有人打喷嚏或咳嗽时,马上转头并屏住呼吸10~15秒钟,可将对方可能携有的病毒拒于体外。

不要熬夜

美国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增加3倍;睡眠质量好的人患感冒的概率仅是睡眠不好者的20%。

补充益生菌

人体60%~70%的免疫系统分布在肠道内,肠道如同一道隔在外部世界与身体内部间的一道屏障,补充益生菌与益生元可强化这道屏障,进而减少感冒入侵的概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