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考核”惯性,绩效管理的“负熵”逻辑

作者: 吴向京

“考核”这档子事自古有之,考核的定位就是保证“底绩”,无关绩效管理所定位的目标:战略、对准、绩效。

为什么我们一出手就会习惯性地把考核当成了绩效管理呢?因为我们千年来就熟悉“考核”,就浸润其中,仿佛就是宿命。

那些选择搞绩效管理的企业领导者开始多是信心满满,但是大概率会走上两条路径。第一条是凭本能,一想就会想到那条路上去:定一个满分标准,考核扣分,然后排名,考核=扣分。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和组织都会走到那条路上去。二是所谓经典理论路径,其操作结果是,即便你选择了经典路径,很大概率还会回到第一条路径,八九不离十,转一圈回到这种方式,这是我们的文化惯性决定的,是我们的宿命。作为中国的管理者,要认识到我们文化中某些基因的负面性,这些惯性是有争议的,对经营和管理现代企业有害,起码不适合处于现代竞争性环境的企业。

“口是行非”:我们嘴里喊着追求卓越绩效,却不由自主建立了导向最低绩效的机制和文化

严密的考核其实最多只能保证“底绩”,只能保证组织循环往复运转,无关战略、对准、绩效。为什么管理者对于考核,一出手就会这么想、这么做呢?

因为我们两千年来就浸润其中,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和集体下意识行为,是宿命。事实上,绩效考核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绩效管理,对绝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是没有心情去搞明白的,想当然地把它想象成绩效考核,因为这种意识已经深入骨髓、化为基因了,一动手就会下意识地把它搞成那个样子。这就是成熟官僚体系的基本运作机制,古已有之,特别是文官官僚体系最成熟的宋、明两代。

绩效这个词在中国最早提出来应该是在《宋史·梁鼎传》中,梁鼎给皇帝起草上报了一个考绩之法:“有考功之司”,就是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明确考核主体;“明考课之令”,就是明确考核的程序和标准;“下自薄尉、上至宰臣”,就是下至副县级上到宰相全员考核;“皆岁计功过”,就是每年都要考核一次,明确考核周期;“较定优劣”,就是考核要有排名。“故人思激厉绩效著闻”,就是考核结果,一种逻辑推理出的、假设的结果,如果有了这个东西,那么人人都会激励,绩效就上去了。梁鼎还配了“4善27最”的汇报附件,也就是考核标准。“4善”相当于如今咱们的干部考核“德、能、勤、绩、廉”,只是把“能”去掉了(“能”体现在“绩”里面),即“德、绩、勤、廉”。“27最”相当于通过标杆法做出的职类职阶胜任素质模型,也就是分了27种职类和职阶,把最高标准定出来,换句话说也就是100分定出来了,考核就是从满分往下扣。现在多数组织的绩效管理方案和一千年前哪有什么本质区别?

万历元年,张居正又主持了明朝的考成法。他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强调“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必须有责任人,必须有完成时间,层层监督,各负其责。神宗皇帝很满意,说:“事不考成,何有底绩?”(如果没有绩效考核,怎么才能够保证最基础的绩效呢?)看见没有?这种定位是底绩,保证最低绩效,绩效考核的目标就是保证最低绩效,实质上也就是能保证最低绩效。

自卑迷信:洋和尚念的经拿来就用,尽管已经付出了代价,仍没有想到要过脑过心、实践检验,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我们的深层意识里还有一条:凡是美国的管理思想都是先进的,凡是科学的都是正确的。关于科学管理的相关理念,我一直套用20年所学的公式来概括:有什么事、设什么岗,在什么岗、干什么事,干什么事、拿什么钱。有人说这个逻辑很对,这难道有错吗?对需要做的事情,设定目标和标准,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去核实,结果与激励挂钩,这难道有错吗?这也没错,这个东西和宋朝的办法、明朝的办法一以贯之,很对,而且这是美国人的科学管理,泰勒那个地方学来的,能有错吗?应该没错。

为了找到它错的原因,我花了十年时间:它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错在这样的东西不适合于现在的企业,不适用于激烈竞争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特别不适用于现在以知识工作者为主的创新型企业。

这样一种考核体系,逻辑上就是向下控制,定了最高标准,层层往下理,立意就是求保底。作为一个竞争状态下的现代企业,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立底线,放开天花板。凭什么定什么东西为100分?定了100分,有人能干1000分怎么办?你不是逼他走吗?为什么定那个100分呢?上面那个东西干到什么程度叫最好?有多好算多好?干得越好越好!这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成为现代最优的企业。

洞悉“考核”惯性,绩效管理的“负熵”逻辑0

如果我们还受文化和基因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最好,然后层层往下减分,这个企业不会有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逆向淘汰,这就是逆向淘汰的内在逻辑:设定最高标准,把高水准的人驱离,不知不觉中就把真正高水平的人赶走了,这是它的错误之一。

错误之二是把人格定位为物,定位为机器,定位为马牛。因为人的行为可以规范好,你定好标准,他一定需要按照那个标准做,不能逾矩。泰勒在搞科学管理的时候是很清楚的。他说了两个限制性条件,说这套东西适合于“两牛”,一是体壮如牛,这是对于壮劳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那些人有用的试验,有用的理论。二是其蠢如牛,不能太聪明了,不能是知识工作者。具有“两牛”特征的人,人和马、牛一样的情况下,出卖简单劳动力、出卖体力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这样一种方法。绩效管理的理论都来自西方,是不是这些东西就能够改变基因和宿命呢?我看未必。

曾经有一个阶段,杰克·韦尔奇在GE比较顺利地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并能完成其过程,做到了绩效考评、绩效区分及绩效激励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能比较顺利地淘汰D类员工,但他退休后这些就都中止了。其他北美企业是否做到了呢?其实很多也做不到。之所以有西方发达国家在绩效管理方面做得相对好一些的印象,一方面,是激烈的外部竞争、短缺的劳动力市场、良好的社会基础以及持续改进和积累等的结果,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相对差一些;另一方面,是他们管理理论的研究和输出远远超过我们,我们的学者和以盈利为目标的各种机构,自觉不自觉地放大了那种好的效果,而刻意屏蔽了不好的一面。

除去外部原因,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改进(也就是经历真正商业化环境的时间长短)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现阶段真正成规模的企业,按照商业化模式经营的历史相对来讲其实还很短,内部管理人才和经验的积累少。从对北美同类组织的绩效管理考察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也曾经困惑过,并且一直在困惑,一如今天的我们。

也并不存在外国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条件优于中国的神话。在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多数工业化国家,对员工劳动权利的保护程度超过中国目前的水平。换言之,从企业的角度讲,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中国企业的操作空间要大于北美企业。以加拿大为例,从宪法《自由与人权宪章》到专门的雇佣法均对劳动者实施严格的保护,种族、文化、年龄、性别、身体特征、残障、学历等方面的歧视都将受到制裁。例如,魁北克省已经废除了强制退休年龄的规定(涉及宪法所禁止的年龄歧视):只要劳动者自己愿意,且符合职业对身体条件的规定,就可以一直干下去。2007年我在魁北克电力公司调研发现,年龄最大的员工已经85岁了。法律还禁止在管理的过程中歧视员工,如:某员工过胖,影响到正常工作,企业方不得直接指出这个问题,那样可能会面临身体歧视的指控风险,所以企业方只能婉转地提醒,比如,送健身券。员工酗酒影响工作,要累计到一定次数并且履行两次提醒的程序,最后协商工会后才能进行处置。所以北美企业在绩效管理领域受到的法律限制和外部约束更加严格。

“集体主义”:小团体的荣誉和利益最重要,不当的绩效机制放大了我们基因中的这种不当,在获得了无数“局部最优”的同时失去了全局

有些组织在绩效驱动机制下,各个单元的绩效越来越好,但是组织的整体绩效却越来越令人担忧,有人会说这是技术问题,是指标分解不当,没有对准战略造成的。或许有这方面的问题,但那绝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局部最优化”。它是指仅关注或改变整个体系的一个成分,而忽视部分对全局的影响,造成某一个部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直至最优,但损害了其他成分和整个团队。

绩效考核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绩效管理,对绝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是没有心情去搞明白的,想当然地把它想象成绩效考核,因为这种意识已经深入骨髓、化为基因了,一动手就会下意识地把它搞成那个样子。

在实践中,大量组织的绩效考评体系都是由相对独立和分散的“单元”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统一设计的,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人的不同而产生分离。比如在企业中,生产考评体系、营销考评体系、财务资产考评体系、研发考评体系、行政考评体系等,每个体系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公司中展开争夺资金、项目、人力资源等的竞争,而考评结论往往是争夺的基础,所以,局部看起来完美的体系,从全局看往往可能“不做比做更好”,“绩效不彰比成就斐然更好”。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讲了他们公司让所有中层经理都很反感的一件事。这是一家上市公司,近年来公司员工流动率过高,HR部门的KPI指标完不成,于是把员工招聘任务分解到所有业务部门,要求在完成业务的同时,要附带招募员工,理由是业务部门更理解公司文化、接触面更广。结果HR部门的这项KPI指标完成得越来越漂亮,而给业务部门带来很大压力,各部门怨声载道。

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有一年年末,接到一个公司培训邀请。这个培训对内既非切实需要,还影响日常工作。但公司HR部门异常积极再三催请。后来才知道原因:上级调整了培训小时数这个考评标准,再加上决算将至,培训经费未花完,如不抓紧安排,明年培训经费预算有可能调减。因此,培训效果无所谓,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能坚持下来无所谓。只有两个要求:培训师名气要足够大、收费标准要足够高。

组织内部“局部最优化”倾向,与“集体主义”基因相关,如果不能及时检视、反思、改进绩效机制,组织中专注于职能的、分散的、具有局部最优化导向的绩效体系必然会做大,成为主导。这类绩效体系导致“大家都有,我也要有”“只要结果,不论方法”“听说先进,所以就要”的组织氛围,造成的结果就是全局和战略的迷失。

急功近利:是机制迫使人们为了完成短期目标而损害核心能力和长远利益,庞氏骗局不仅在金融领域存在,在管理领域也不少见

我们倾向于制度设计得从上到下一般粗,上下一般粗是反自然的、非理智的,然而又非得整齐划一,妥协的结果体现在绩效评价的周期就是从员工到企业都以年为单位,其结果直接导向急功近利。

黄钰昌教授的团队有个研究。他们收集了2006~2013年1 442家美国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以及2006~2017年国内上市公司(不包含内地企业在港/美上市)披露的1 862份股权激励计划。在对两者进行对比后,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国内企业偏爱利润营收类财务指标。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使用频率最高的四种绩效指标分别为:盈余类指标(52%)、市值类指标(38.1%)、资产回报类指标(28.7%)以及销售类指标(23.2%)。且盈余类和资产回报类指标近年逐渐变少,市值类指标则更频繁地出现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则都惊人地相似,且绩效指标选择高度集中于三种指标:净利润(增长率)占61%,属于盈余类;净资产收益率(ROE)占36%,属于资产回报类;主营收入(增长率)占20%,属于销售类。同样的KPI其实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已经使用,并作为年终奖金发放的依据。国内上市公司几乎不用市值类指标作为业绩指标,也极少将股权激励与战略指标挂钩。从侧面反映出国内的股权激励名义上虽为一种长期激励工具,却展示了相对短期的设计导向和特质(“数字中欧”)。

以年为单位或许比较适合个人和团队,但是否适合一个企业整体,特别是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不适合的,不适合怎么办?金融领域有个词叫庞氏骗局,就是我先挣了钱再说,风险嘛就击鼓传花,在谁那里爆雷算谁倒霉。这个逻辑在不当的绩效机制下,自然而然就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上了:业绩考核的结果一年年越来越漂亮,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却越来越让人心里没底。具体怎么做到的?如果你在那个位置上,也会自然而然做得很巧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