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董事长遭遇限高令 业绩承压突围不
作者: 易林然近日,绿地控股(600606)董事长、总裁张玉良曝出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再次引发市场对绿地集团的关注。
据了解,本次绿地集团被限高的起因是与中铁上海工程局之间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这起纠纷始于2021年7月,中铁上海工程局一直追讨至今,金额从最初的4000多万降至为目前的1500余万,但仍未解决。除了董事长张玉良被“限高”,绿地控股的副董事长胡欣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调查。
今年8月5日,《财富》杂志公布2024年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绿地集团位列第291名。自2012年以来,绿地集团已连续13年成功入围世界500强。不过,绿地控股近年来业绩下滑严重,继2023年录得归母净利润近百亿元的大额亏损后,2024年上半年,绿地控股的营收下降33.74%,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91.97%,且依然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未来的状况恐怕不容乐观。
董事长被“限高”,副董事长被调查
9月19日,多家媒体消息称,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张玉良因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被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天眼查信息显示,立案执行申请人为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涉及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案件流程信息显示,不久前绿地控股因此案被恢复执行1551万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不是张玉良首次被法院发出“限高令”。
天眼查显示,2021年10月8日,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向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起诉武汉绿地滨江置业有限公司、武汉申绿国展实业有限公司、绿地控股,案涉相关建设工程合同纠纷。2022年7月4日,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首次执行,执行标的为4026.88万元。2023年3月30日,张玉良第一次收到法院发出限制消费令。不过,仅过了一天,法院解除限制消费令,被执行人未履行金额降至2128.82万元。
2023年7月27日、12月5日,法院又分别对相关执行对象发出第二次、第三次限制消费令,至2024年8月13日,法院披露的执行金额为1552万元。2024年9月12日,法院第四次发出限制消费令,而这也是张玉良第三次被“限高”。
除了董事长张玉良被“限高”,绿地控股7月还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副董事长胡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上海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胡欣由上海城投派驻到绿地控股,在绿地的任职期限自2021年5月26日起,至2025年2月16日止,但并不从绿地方面领取薪酬。截至2023年末,上海城投持有绿地控股20.55%股权,为后者第三大股东。绿地控股表示,胡欣系公司股东单位委派的外部董事,目前除担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外,未担任公司其他职务,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9月4日,绿地控股发布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公告表示,胡欣不再担任绿地控股副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委员职务。
业绩下滑加速,债务压力巨大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承压,绿地控股的经营业绩也是每况愈下。
2021年-2023年,绿地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447.56亿元、4359.09亿元、3603.1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45%、-19.98%、-17.34%,连续两年增速负增长;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79亿元、10.1亿元、-95.5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8.8%、-83.65%、-1029.04%,连续三年大幅下滑,2023年更是出现亏损近百亿元。
对于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绿地控股在年报中表示,第一,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拟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10亿元到130亿元,其中主要为房地产存货跌价准备,这是导致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发生亏损的核心原因。第二,房地产行业及基建等关联行业深陷低迷,持续三年的行业困难未得到有效改观,导致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房地产结算毛利率也同比下行,业绩持续承压。
2024年上半年,绿地控股依然未能遏制业绩的进一步下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154.33亿元,同比下降33.74%,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91.97%。纵向比较来看,上半年绿地的营收利润降幅为近9年来同比之最;横向比较来看,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上半年105家(剔除违约房企)A股和H股上市房企营业收入均值为115.91亿元,同比下降13.00%;净利润均值为1.45亿元,同比下降82.05%,绿地的业绩也明显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对此,绿地控股表示,与上年同期相比,净利润降幅较大,主要原因是,公司房地产业结转规模、基建产业营收规模同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上年同期转让子公司股权产生了较大金额的投资收益。
另一方面,绿地控股的债务状况也仍然十分值得担忧。
截至2024年上半年,绿地控股总资产1.07万亿元,总负债资产0.93万亿元,资产负债率86.63%。截止到6月末,绿地控股有息债务余额为2210.43亿元,同比增长2.92%;短期借款356.12亿元,同比增长14.49亿元。
自2023年第二季度至2024年第二季度,绿地控股经营活动流量净额分别为-9.55亿元、-17.77亿元、-6.14亿元、-24.18亿元、-27.99亿元,已连续五个季度现金流为负值。今年8月,绿地控股旗下子公司西安建工因公司应收账款回款滞后导致缺乏流动性资金,未能于如期完成“21西安建工MTN001”本息的兑付,合计2.63亿元。而西安建工应收款最大的客户就是绿地控股。
为了应对债务压力,去年12月,绿地控股以14.88亿元出售上海绿地万豪酒店。同时,还积极推动海外项目处置,加快澳洲、加拿大项目的出售及现金回笼。今年7月,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公布称,今年上半年公司共获得“白名单”融资批复19笔,总金额47亿元。不过,实际提款也仅10亿元,融资困境仍未得到根本缓解。
曾经辉煌,能否突围?
绿地集团的前身是1992年7月成立的上海市绿地开发总公司,以上海建委和农委下属单位出资的200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其意在为上海公共绿化建设筹集资金。公司董事长张玉良曾任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1992年出任绿地公司总经理职务。
2004年起,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黄金十年。在此期间,绿地集团开始迅速扩张,2014年甚至一度取代了万科的地产“一哥”地位。2015年,完成第一次“混改”的绿地借壳金丰控股成功登陆A股,市值最高达到3000亿。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起,绿地集团委托贷款开始出现大量逾期,自此下坡路越走越快。2020年9月,监管层根据负债率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划定的“三道红线”,绿地集团三条红线全踩。2022年,绿地控股集团未偿还到期的5亿美元票据,正式宣告爆雷。彼时,公司总资产1.35万亿元,总负债1.18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87%。尽管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已拿出十几亿借款提供支援,但绿地控股至今未能摆脱困境。
如今,房地产行业已逐渐走出寒冬,绿地控股何时又如何找到突围之路,我们将继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