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期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期

半月刊 商业财经

简介

中国管理阶层的首选杂志。我们的宗旨建造商业影响力。汇聚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人物,追踪最具影响力

目录

中国经济时评 | 资本积累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

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议论中国居民(住户)储蓄存款增长幅度较大的问题。经济学家注意到,在居民储蓄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较大幅度下跌。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总括起来大致有五:

双周资讯 | 双周要闻

习近平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举行会谈1月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中菲虽然国情不同、体制各异,但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目标相似、路径相通,合

双周资讯 | 双周公司

&nbsp 瑞士央行巨亏9700亿元&nbsp 创下成立116年来最惨纪录当地时间1月9日,瑞士央行表示,根据初步计算,该行在2022年录得1320亿瑞郎 (约合人民币9700亿元) 的巨额亏损,创出

双周资讯 | 网事

#网友:优酷规则随便改,吃相太难看#近期,优酷会员发现只能登录一个手机终端,而原来同一会员可以同时登录三个手机设备。优酷客服回应称,由于系统更新,从2022年12月20日开始,同一会员账号手机端APP

双周资讯 | 微吧

#腾讯是复制抄袭还是被友商带偏#马化腾近期在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上表示,过去由于友商带跑,腾讯盲目做简单的跟随,结果被带偏方向,做出来的东西效果不尽如人意。腾讯内部贪腐问题触目惊心,很多业务做不起来,是贪

双周资讯 | 媒体速览

维珍公司发射卫星失败欧洲太空雄心再受打击路透社1月9日近日,维珍轨道公司(Virgin Orbit)执行了英国首次本土发射卫星任务,最终,运载火箭出现异常,无法进入轨道。英国试图成为西欧第一个送卫星上

封面故事 | 2023年:内需开新局 消费寻新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

封面故事 |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如何恢复和扩大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

封面故事 |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2022年岁末,两份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和一场重要会议传递的政策信号,都将“扩内需、促销费”推向了2023年稳经济的关键位置。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

封面故事 | 楼市“春雨”

“2023年计划拿地,再不拿地,就没货可卖了。”“市场不缺房子,缺的是好房子。最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改善需求比较强烈,这是大平层热销的动力。”“疫情过去了,政策也回暖,房地产市场2023年上半年应该还

封面故事 | 旅游业“久旱逢甘霖”

新年伊始,沉寂已久的旅游市场焕发出了新活力。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

封面故事 | 新能源车市场新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nbsp 宋杰 摄“国家补贴虽然终止,但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并不会结束。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将进入真正市场化定价阶段。”这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日发布的相关报告对今年新能源汽车

封面故事 | 提振养老消费市场,重点在哪里?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中,“养老服务消费”被特别提及,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潜力股”。养老服务消费

封面故事 | 保险业打开内需新空间

2022年12月20日,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大型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百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已全部投产发电,标志着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全部投产

封面故事 | 消费之城长沙重回顶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 摄“师傅,你切得太慢了,干脆,你给我一把刀,我来帮你切。”2022年12月31日晚,长沙河西一家现切牛肉火锅店内,一位急性子的顾客不耐烦地说。店主则温言暖语地安抚着顾客的

封面故事 | 广东消费的嘉年华和小高潮

元旦假期的广州,随处可见人潮涌动。在疫情高峰之后,许多“阳康”的市民重新走上街头,各大商圈客流迅速回升,餐馆、影院、KTV等消费业态逐渐复常。根据美团发布的元旦假期消费数据,生活服务业正加速回归,日均

封面故事 | 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庆潮、国际范”

重庆“夜间经济”热闹非凡游客在解放碑打卡留念“10、9、8、7、6……”2023年1月1日零点即将到来时,家住巴南区的小顾站在重庆渝中区解放碑下,一起参与跨年倒数,让这个夜晚充满了仪式感。小顾说,当晚

独家看点 | 往日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北京熟悉的早晚高峰终于又回来了,让人莫名有点开心。自去年12月22日起,北京暂缓实施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的交通管理措施,晚高峰的东三环车流不息。对行驶在晚高峰车流中的网约车司机小张来说,现在工

独家看点 | 益阳市两大城投平台涉不实化债

近日,湖南再现隐性债务问责案例。2023年1月3日,益阳市人民政府官网对益阳市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益阳市城投集团”)、益阳市交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益阳市交投集团”)4笔不实化债隐性债务问责结果进

独家看点 | 地方隐性债务需重视

破解风险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儿,多大。所以,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管多复杂,都应当一层一层查清楚,摸清底数,发现违规,严肃追责。什么是地方隐性债务?大致是地方政府明里暗里提供担保却游离在政府规范预算之

全景报道 | 新任省委书记们有什么“统一动作”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近日,全国多地迎来新任省委书记,一批省部级干部密集跨省履职。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党的二十大至2023年1月10日,全国已有16省份“一把手”调整,包括北京

全景报道 | 湖北银行招股书和年报打架

湖北银行先后公布的年报和招股书,两份报告自相矛盾,互相“打架”,其中的数据差距巨大。湖北银行拟发行股票在上交所上市,2022年11月在证监会网站预披露的招股书和该行网站上公布的年报,两份报告中的财务数

全景报道 | 重庆科创板零突破

2022年12月26日,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外山”)在上交所科创板首发上市,发行股票3619万股,募集资金11.69亿元。自此,重庆终于拥有了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作为西部

全景报道 | 2023年银行理财如何谋变局

岁末年初,又到了盘点一年“收成”的时候。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投资者却遭遇了“理财刺客”,购买了业绩比较基准3%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但实际到手收益却比活期储蓄存款还低,甚至亏完了利息亏本金。有网友

全景报道 | 国六B汽油更“水”了?

2023年1月1日起,国六B(或称“国VIB”) 标准车用汽油在全国正式上线,我国汽油全面进入国六B时代。与国六A相比,国六B标准中烯烃含量进一步降低,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说

全景报道 | 电影市场要翻身了吗

距离2023年春节档正式启动两周之前,影院的“烟火气”就已逐渐回归。宣布定档春节假期的7部影片中包括5部真人电影以及2部动画电影,让长久处于“片荒”之中的电影市场一下子“拥挤”起来。沉寂了近一年的影院

全景报道 | 民营眼科能否再被捧为“香饽饽”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之后,眼科门诊患者数量回升。眼科诊室外,等待就诊的患者们。对于眼科消费医疗而言,进入学生寒假,也就意味着行业的又一传统旺季来临。从去年末开始,多只民营眼科相关股票出现涨势,“近视手术”

全景报道 | 疯狂的血氧仪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把这个夹在手指上,就能测出血氧值。”元旦假期,北京的郭倩特意驱车400多公里赶回山东老家,只为给患有高血压的爷爷送去急需的“断货王”——血氧仪。2022年年底,

全景报道 | 谁会成为2023年微醺赛道的冠军

我们既要奶茶的甜美幸福,又要酒精刺激神经带来的快感,贪心那点日暮时分的酒后微醺。​颜值高、度数低、好入口,优雅而甜美,低度且放松,微醺而不至于烂醉,好不惬意!2022年12月22日,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发

全景报道 | 感染潮中的孕产妇

在丈夫测出来新冠抗原阳性的一瞬间,已经怀孕23周的孕妇李琰迅速作出了一个决定,一个人收拾好东西搬去了家里闲置的另一套房子里。虽然抛下已经开始有发热迹象的丈夫看起来有些“不人道”,但是在家里缺少药物的情

全景报道 | 蓝领就业有哪些新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更加合理的就业结构。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突出做好稳

全景报道 | 留学经济账还划算吗

随着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宣布于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措施得以进一步优化,沉寂许久的出国留学相关行业也随之出现回暖迹象。有

全景报道 | 香港经济将迎破晓时分

经过近三年的翘首以盼,1月8日起,内地有序恢复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通关首日,相关口岸的现场布置充满新春的喜庆元素,欢迎同胞的标语摆在显眼的位置,欢喜的氛围似乎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终将回归正常。恢

全景报道 | 谁是第三产业最强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nbsp 肖翊 摄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占全球生产总值的65%,发展中国家2/3的就业和发达国家4/5的就业均来自服务业。近年来,虽受疫情影响,我国服务业规模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