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作品集

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于1923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十四篇作品。这些小说大多创作于1918年至1922年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通过这部小说集,鲁迅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批判。 其中,《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叙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既可笑又可怜的小人物形象,反映了国民性中的麻木与自欺;《孔乙己》则通过对一个落魄书生的描写,展现了科举制度下底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此外,《故乡》、《药》、《风波》等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和城市的现实状况。 整部小说集语言凝练,寓意深远,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鲁迅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唤醒民众,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困境并奋起抗争,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听将令,为熟睡的人们敲响警钟。”《呐喊》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杰作。
玄幻 完本 30 万字

彷徨

《彷徨》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十一篇小说,创作于1924年至1925年间。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相比鲁迅早期的作品,《彷徨》更显沉郁和冷峻,展现了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入思考。 小说集中的人物多为被压迫、被忽视的小人物,如农民、妇女、知识分子等,他们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充满了迷茫与无奈。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走向毁灭;《伤逝》里的涓生与子君,则揭示了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无力。这些故事不仅批判了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也表达了作者对新道路探索的焦虑与彷徨。 整部作品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充满象征意味。通过一个个悲剧性的命运,鲁迅试图唤醒民众对自身处境的关注,同时也在追问:出路究竟在哪里?这种深刻的矛盾感贯穿全书,使《彷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玄幻 完本 30 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