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游玩防感染个人防护要做好
作者: 王淦昕 杨盛力2023 年1 月8 日起,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随着疫情管控的稳步放开,人们的生活终于依稀可见三年前的模样,“旅行”离我们不再遥远。那“阳过”后是不是进入了无敌模式呢?当然不是。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康复后短时间内不容易再次感染,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所以,为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在出行与住宿时,仍需做好防护。

首先,出行前一定要科学规划,做好攻略。
我们需要了解目的地的疫情状况,尽量错峰出行,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降低感染风险。旅行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我们仍然要注意全程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乘车时推荐戴手套。物理干预能够有效阻断或减少新冠病毒这类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途径。
新冠病毒如果要感染人体,需要和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 受体结合,这类受体主要分布在消化道以及呼吸道黏膜中。人体完整的皮肤表面并不存在上述受体,也就是说,新冠病毒并不容易直接穿透手上的完整皮肤造成感染。座位、扶手、车门、扶杆等公共用品一旦被病毒污染,就可发生病毒传播。手触摸这些地方后,不要直接接触口、眼、鼻等黏膜处,避免接触传播。
回家后,我们仍要立即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尽量减少在车站、机场、码头等人流密集的场所滞留的时间。

其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冠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呼吸道分泌物和直接接触传播。我们应将打喷嚏或咳嗽时用过的纸巾,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若当时没有纸巾,可以用手肘上的衣服遮住口鼻。
我们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打喷嚏或咳嗽用手捂后、手脏时规范洗手;在外使用马桶冲水时,注意先关闭马桶盖后再冲水,以减少风险。
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浓度为75% 的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值得注意的是,含氯消毒剂有一定腐蚀性,达到消毒时间后,需要用清水擦拭。
住酒店时,我们可以进行全屋消毒,特别需要注意门把手、电话机、手机、电视遥控器、桌面、地面等经常接触的表面,争取每天清洁。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对空调的出风口进行消毒。
呼吸道飞沫可在中短距离(几米长或酒店相邻客房间距)漂浮。如果空气中带有病毒,被我们吸入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我们要注意每天开窗通风3 次,每次20 ~ 30 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外出时,大家注意要经常换洗衣物,必要时可煮沸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再次,备足防护用品。
在准备旅行物资时,我们要备足口罩、消毒纸巾等防护用品,以及体温计、抗原检测试剂盒,解热镇痛、化痰止泻等常用药品。同时,也要关注气候变化,备足保暖衣物,防止着凉。
行程结束后,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佩戴口罩,及时到附近医院就医。不要到没有资质的诊所就医,以免延误诊疗。在我们的身体出现可疑症状后,不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要拖着不管。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感染高峰都过去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小心?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区域健康》上的研究指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3 ~ 5个月内,体内抗体的保护性为51% ;首次感染6 个月后,体内抗体的保护性已低于25%。虽然“阳过”后人体会产生抗体,可由于病毒会变异,仍然有感染风险。
回顾新冠病毒感染的发展变化过程,病毒不断变异,不变的是我们的防护措施。三年来,我们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卫生习惯,人与人之间多了相互尊重的距离,医学与社会也因此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庆幸新冠病毒给我们带来了“福利”,把这些好的习惯和措施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