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备药用药,不能“想当然”

作者: 吴仿东

误区 一

药品刚刚过期,也可以吃

分析与建议:有人认为药品刚过有效期,从外观上看一点变化都没有,是可以继续服用的。事实上,过期药品的有效成分会减少,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果因为药品的化学成分或结构改变而产生有害物质,不光耽误疾病治疗, 还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所以,过期药品不能继续服用,应该按照有害垃圾进行处理。

误区 二

大片药品不好吞,掰开吃

分析与建议:不是所有药品都能掰开了服用。一般药片在进入消化道后会崩解,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组织、器官,从而发挥药效。如果是缓释、控释药品被分割了,药品的控释膜或控释骨架被破坏,药物就会迅速释放出来,不但达不到控释和缓释的目的,而且可能引起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建议遵医嘱或者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药品。

误区 三

药品包装不保存,随意扔

分析与建议:很多家庭在给自家的小药箱补充新药时,为了节省空间,往往会将药品说明书及药品外包装拆除后扔掉。药品外包装不仅是把药品包起来的外衣,上面还有很多用药信息,如药品用法、用量、适应证及禁忌证、保质期等。如果扔掉药品的外包装,很容易造成误服, 或使用过期药品造成不良反应,导致严重后果。

误区 四

成人药品,掰一半给孩子吃

分析与建议: 有些人认为, 孩子生病了,吃成人药品没问题,只要适当减少剂量就行,于是,想当然地将成人药品掰一半给儿童服用。这样做会导致很大的用药风险。儿童与成年人不只存在体重上的差距,在生理、病理等方面也很不一样,减量服药并不能保证用药安全。孩子生病应及时到医院确诊,遵医嘱用药。

误区 五

只要感冒,就吃抗生素

分析与建议: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的作用,对感冒病毒是无效的。只要感冒就服用抗生素,不仅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建议规范使用抗生素,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

误区 六

只认商品名,不知化学名

分析与建议:不少慢性病患者吃药的态度很认真,但只认商品名,从来不看化学名。例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在家备了好几种降压药,成分相同,商品名不同。如果同时服用这些降压药,会造成用药剂量过大。可将药箱里的常备药物按照化学名进行归类,不要因为商品名不同,就认为是不同成分的药。

误区 七

今天忘服药,明天吃双份

分析与建议:控制和治疗疾病的药物通常都有明确的用药剂量要求,如果按规定剂量服用,用药安全就有保证。但如果随意加倍服用,则有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可以把需要服用的药品写在小标签上,贴在家里的醒目位置,服药后再把小标签撕下来。

误区 八

家庭小药箱,备药越多越好

分析与建议:备药越多,则意味着因变质失效而承担的安全和经济风险越大。通常家庭备药可选择安全、常用、便于保存的药品。品种应以片剂、丸剂、散剂和少数几种外用剂型为主。盒装药品不宜超过两盒,瓶装药品不宜超过一瓶。家庭备用药是为了应急,不应追求“多多益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