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剖宫产:不主动,别抗拒
作者: 廖伊琳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临近孕晚期,不少孕妈开始焦虑如何选择分娩方式,是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想到宫开十指的疼痛,有的孕妈直接要求剖宫产。有的孕妈则不管条件如何,一定要坚持自己生。近期,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可能对无剖宫产指征的孕产妇“顺”与“剖”的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剖宫产的“短板”
澳大利亚的学者随访了1874 名不同分娩方式下的新生儿,并定期监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指标,如身体质量指数轨迹、腰围、收缩压、血糖、甘油三酯等,综合分析后发现,通过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远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研究者将其归因于剖宫产条件下新生儿肠道菌群失衡,并首次阐明了剖宫产、肠道菌群与子代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肠道菌群是指分布于人体肠道的菌群,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肠道菌群又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其分布失衡会造成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患病风险增加。因此,肠道菌群近年来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有学者通过构建无菌小鼠模型,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激活toll 样受体-2信号传导通路介导血小板沉积到血管损伤部位。同时,微生物源性胆碱代谢物——三甲胺n- 氧化物能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异常增强血栓,形成前血小板功能并促进动脉血栓生长。因此,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组成失衡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兴危险因素。

对孩子长期影响大
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孩子,特别是在羊膜破裂之前,无法接触母亲的生殖道菌群,进而影响其肠道菌群的组成比例。这种改变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不仅增加了子代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风险,还阻碍了新生儿“肠- 脑”轴,并释放出一些致病性毒素,对身体远处的器官造成代谢损伤。
所谓“肠- 脑”轴,是肠道与大脑的连接,脑干与部分肠道通过迷走神经、血管连接,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肠- 脑”轴对大脑产生影响。此外,紧急剖宫产导致晚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增加的原因,则是胎儿应激改变。
此外,还有一项来自丹麦的研究指出剖宫产与肥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能增加青春期收缩压升高的风险。在20 岁以上的研究人群中,通过剖宫产出生与血脂异常有关,而高收缩压可能是由于过多的脂肪沉积以及清除物HDL 胆固醇浓度降低所致。
国外有学者指出,通过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由于未遭受产道挤压,体内触觉系统短时间内难以激活,容易发生产后触觉失调。所以,有些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孩子,容易出现安全感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胆小黏人等特征。通过阴道分娩出生的新生儿,自然产道的挤压有助其呼吸道液体排出,为新生儿产后自主呼吸创造了有利条件,发生湿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分娩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客观条件
既然顺产的好处那么多,那是不是产妇要不顾一切地选择顺产呢?当然不是。有时候,是否能顺产,产妇自己是难以决定的。
医生对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及母亲双方面的因素,并在产程中根据综合因素不断调整。提倡顺产,并不代表“一刀切”,即要求所有孕产妇都顺产。有些产妇并不具备顺产的条件,如胎儿因先天性疾患无法耐受阴道分娩及胎儿在宫内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就要进行剖宫产,及时终止妊娠。若是母体患有疾病无法耐受自然分娩,或是胎儿大小和母亲骨盆不匹配时,也会建议采用剖宫产的方式终止妊娠。
简而言之,剖宫产只是一种解决难产,以保障母胎生命安全为前提的分娩方式,是顺应医学技术发展下对自然分娩的补充。如果产妇分娩条件良好,那就不要放弃对孩子和自己都更好的生产方式,即阴道分娩。但如果通过医生的评估后,认为产妇不具备阴道分娩的条件,那也不要抗拒剖宫产,安全为先。无论选择顺产还是剖宫产,都是为了保障每个母亲和新生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