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躺平”也不“内卷”

作者: 刘春玲

“躺平”和“内卷”作为流行语已经被很多人熟识。在教育中,这组作为两种比较极端且对立的应对升学压力的方式,主要被用来形容学生和家长的一些行为。

不“躺平”也不“内卷”0

“躺平”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过多压力,对于同学间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感到无力竞争,对于繁重的学习任务选择回避、退缩,对于分数显示出无所谓的佛系态度,保持着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信条,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都越来越低,开始接受自己在学习上“能力不足”的事实。“内卷”则是指学生和家长面对有限的教育和社会资源,从物质到精神的投入越来越多,让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非常辛苦,但是得到的结果却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善。比如每个人都参加课后辅导,每个人都增加了学习的时间,但大家的排名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可是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变得更加疲惫了。

其实面对升学压力,不论是“躺平”还是“内卷”,都不是一种好的应对方式。“内卷”是因,“躺平”是果,因为有惨烈的“内卷”,才造成了越来越多有气无力的“躺平”。两者从本质上是一体的,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因为两者都是把人和人的关系看成是单一的纵向关系,大家排成一队,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彼此只能竞争。走在前面的人就牛,走在后面的人就“low”,有力气的就“内卷”,争不过的就“躺平”。但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人和人其实是一种平面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努力的方向,朝着这个方向每个人可以不断地努力成长,不用跟其他人比较,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今天的足迹超过昨天的足迹,今天的自己超过昨天的自己,我们的价值不是来自与任何人竞争,而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越来越多的自己和自己比,我们走得就能更从容,更长久,不用“躺平”就能心平气和地一路成长。

这通透的道理实践起来可能并不容易。虽然国家会从政策上引领,学校也在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不排名,也淡化比较。而对于微观层面的家庭、家长和学生来说,升学比例仍然在那里,分数仍然在那里,很多改变都显得如此无力。这是现实,很难改变。难道除了“躺平”和“内卷”,真的别无选择了吗?作为从事中学心理教学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更希望家长和孩子换个角度来面对升学的压力。

首先,好成绩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快乐。作为家长,心态要放平稳,扩展视野。与其让孩子在一个维度上拼杀,不如鼓励孩子在其他维度上的成长,学习好、身体好、心理健康、勤劳、乐观、积极等。所有这些特质上的提升都能促进一个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长久地幸福发展。

其次,学会灵活比较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如果想促进孩子的持续稳步发展,就不能总将孩子和其他人比较,因为我们多数会和更优秀的人比,会和其他人的亮点比,比来比去,比走的是孩子的自信和动力,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的“躺平”和放弃。相反,如果我们比较的对象是自己,那每天的进步就都是激励,可能步伐不大,但贵在持续。当然,如果不能避免与他人比较,请注意:在比较的时候努力做到更加灵活全面,不要总是和他人最鲜明的特点进行比较,可以多维度比较。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谁比,在什么内容上比较。对方的数学成绩比我优秀,但我画的画比他好。因为羞愧并不会成为人们长足改进的动力,骄傲和自豪才会。

再次,“鸡娃”不如“鸡自己”。家长应该把对生存的焦虑内化为工作的动力,而不是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以谋求更好的生存资源。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更加努力地工作,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我们的孩子分享的资源也就更多,不用争不用抢,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相反,如果国家的发展受阻,财富减少,即使大家争破头,所得也很有限。所以“爱国敬业”不是口号,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一个行动准则。

还有,引导面对生命中的压力。作为学生,我们不论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竞争和压力永远都存在。如何去正确看待这些压力,在压力下如何保持自我发展的持续动力才是最关键的。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我们不用着急在几年内证明自己,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多学习一点点,我们的人生一定是持续向好的。幸福的生活除了清华北大、985、211的毕业证,还有其他条件和要素,找到它们,发展它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也能拥有。

最后,辩证看待失败与成功。“躺平”的人并不真的平静,内心的痛苦和煎熬让他们只能不断地找借口,也许是抑郁,也许是病痛,也许是人际关系,也许是家庭关系,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些理由后似乎好过一些。但是我们不能总是活在借口里。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失败,因为失败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不是我们用来惩罚和否定自己的原因。在NBA赛场上,如果进球率超过55%会被认为是明星球员,而职业棒球手挥棒10次击中3次已经相当成功。所以击中目标取得成功在生活中本来就是偶然的,错失目标才是常态,我们的失败一定是多于成功。我们不会做的题一定多于会做的题,不理想的考试也一定多于理想的考试。为了提高击中率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持续挥棒。所以在一次次失利之后不要“躺平”,让我们整理一下心情,再试一次,再试一次,只有更多地尝试,才有更多机会击中目标。

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明白,所有努力都不是为了参与“内卷”,也没有人想要真正“躺平”。我们只是做我们能做的事情,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辜负这美好的生命力。我们要看看自己的人生可以绽放出怎样的光彩,不管他人的五光十色,唯有用心点亮自己。

不“躺平”也不“内卷”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