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添加”色变?大可不必
作者: 赵芳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吃吃喝喝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有的人看到食品标签上一串串的化学名词就心慌,担心食品添加剂会带来安全问题,甚至到了谈“添加”色变的地步。而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往往就会成为“背锅侠”。
但是,食品添加剂的存在几乎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早在东汉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事实上,食品工业发展到如今,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了。没有添加剂的食品基本上在工业食品里无法找到。单纯以防腐剂为例,如果没有防腐剂,很多食品都不能大量生产,无法长途运输,会因迅速变坏而造成浪费,更别说可能会因变质引发食物中毒个案。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有上千种。而在世界范围内,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达到25000种,其中80%为香料;可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种,常见的有600~1000种。而且,发达国家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要更多,美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高达4000多种,而我国只有2000多种。
为什么会谈“添加”色变
那么,是什么导致食品添加剂成为“妖魔鬼怪”呢?
一是非法添加物。
在相当一部分食品安全事件中,罪魁祸首是非食品类的添加剂,也就是所谓的“非法添加物”。以三聚氰胺为例,其用途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涂料、纺织、皮革等行业,不该用于食品加工。再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中,“苏丹红1号”色素本是一种工业染料,常用于溶解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工艺……这些添加剂本来就被禁止用于食品加工,在这些事件中食品添加剂是完全无辜的。
二是不按规定添加。

也有相当一部分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现了食品添加剂的“身影”,但多数却属“人祸”,是由于人为添加过多,超过规定用量导致了安全事故。比如,2011年4月发生在甘肃平凉的牛奶中毒事件,最终查明原因为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在肉类制品中被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但人如果摄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
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0添加”意味着更安全吗
即便食品真正实现了“0添加”,也不等于百分之百的安全、健康、营养。
比如,食品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大类,用来防止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和储存期。有一些蛋白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必须要添加防腐剂来保证质量安全,否则就容易腐败变质。因此,在适合的范围内添加防腐剂,其实才是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保障。
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还可以减少和消除食品制作过程中产出的有害物质。比如在腌制某些食品时,适量添加抗坏血酸,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维生素C,可以有效降低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很多人爱吃风干腌制肉类、发酵类豆制品,这些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能释放剧毒毒素的肉毒杆菌,只要极少量就能使神经麻痹,进而引起呼吸衰竭,造成死亡。在食品工业化生产中,这些产品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控制添加剂的用法和用量,生产也有标准流程,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在生产过程中和进入市场前,专业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国家标准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所以,不要妖魔化食品添加剂。规范、合法、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无碍健康,还能为食品保鲜,增进口感。如果没有防腐剂,我们可能就无法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只能停留在吃腐烂变质食品的年代。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仍是食源性疾病,而不是食品添加剂。

“0添加”的食品几乎不存在
不少食品包装上都标注有“0添加”“不添加合成着色素”“不添加增味剂”等字样,并因此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对“0添加”,很多人的理解就是没有任何添加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食品工业化生产的当下,企业加工的预包装食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恐怕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是自己家里蒸馒头、烤面包,有时也少不了要用到相关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食品科学院院士孙宝国教授主编的《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一书中,他经常提到这样一句话:“我国制作豆腐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卤水豆腐里的卤水就是最典型的食品添加剂。”
有的食品在包装上做文章,醒目标注“0添加”,实际上却也是“有添加”。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了解不多,给相关谣言以及不良商家提供了机会。就是说,真正“0添加”的食品几乎不存在,这只是商家宣传的伎俩,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还可能扰乱食品市场竞争秩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年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不得标注“0添加”等字样。该《办法》正式通过后,将大大压缩商家用“0添加”忽悠消费者的空间,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建议在禁止标注“0添加”之后,还要对商家在食品标识、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