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构“小车不倒只管推”
作者: 崔芳 杜宇李乾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擅长疑难胃肠病、功能性胃肠病以及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曾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等。
前不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李乾构教授入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面对这份荣誉和肯定,年过八旬的李乾构日子过得一如往昔,日常活动除了出诊就是带徒。历经80余载春夏,从缺医少药的革命老区到医疗资源丰富的首都北京,从贫苦孩子到当代中医脾胃病大家,他说:“能这么以医院为中心转悠,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我很满足。”
“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我不能爽约”
风雨无阻地出诊看病,一直是李乾构的习惯。至今,他仍坚持每周出3次门诊。“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我不能爽约。”他说。为此,李乾构几乎从不停诊,遇到患者请求加号,他也总会心软答应。
“带徒讲课也都是约好了的,一旦变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安排,不能乱改。”因此,李乾构也雷打不动地讲课答疑。进了他办公室的都是学生,不管是正式徒弟还是本院大夫、进修医生、研究生,他都欢迎。
医院规定8时上班,李乾构总会7时就到岗。“先给徒弟们讲课,7时30分左右开诊,看完病再总结答疑。”他解释,这样安排虽然自己需要早起,但既不影响当天的患者就诊,“也好让旁听的孩子们能在8时准时回去工作”。
工作之余,老中医李乾构也会养养花、喂喂鱼,到医院附近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转转。做这些时,他会打开随身携带的小音箱,听家乡的采茶戏,听《十送红军》等家乡民歌。离乡多年,这些音乐能把他带回那片青山绿水。
1937年,李乾构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九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记忆里,家乡是清新、清贫交织的。小小年纪,他就帮着家里干家务、干农活。难得的闲暇时刻,他喜欢到家斜对门的中药店串门。“那时候就发现,家里有点钱的,生病了在店里给坐堂医看看,抓了药就能好。而很多看不起病的穷人家,就只能小病扛、大病拖。”此情此景,让少年李乾构颇受触动:“我家也很穷,父亲很早就得病去世了。所以我就下决心,长大了要当医生,给穷人看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乾构才有机会走进学校读书。跨过3条河,徒步25公里,他生平第一次来到县城读中学。“学习好就有助学金可以拿,从初一到高三,我都是靠着助学金读完的。”李乾构记得,高考时,他了解到报考师范和中医类高校不收学费,“特别开心,因为我正好要学医”。李乾构高分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经过6年的科班学习,1964年,他从大学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至北京中医医院工作。
多年以后,回忆那段最初的求学岁月,李乾构在自传中写道:“我的医学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学成之后,应当加倍地归还给人民,造福于社会。”
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李乾构被分到医院内科肝病组,师从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关老出门诊,我就跟着出诊抄方。关老查房,我也跟着查房写病历。”李乾构笑着说,那时,医院肝病组大师云集,各有特长,“我特别幸运,从医之初就得到了这些老师的亲授、指点,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学习到了宝贵经验。”
除了学医术,更要学医德。“关老治病不分大人物还是穷人,都一视同仁。我自己是穷苦出身,所以感受尤其深。”李乾构说,跟师学习的那段岁月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职业生涯。
1967年,全国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四川省攀枝花市进行钢铁大会战,可突发的肝炎疫情流行影响了大会战的进展,一支由北京各大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20人医疗队奔赴疫区,李乾构是其中唯一的中医师。他既要用中医治疗肝病患者,又要亲自配药、熬药,送药到工地,做调研和预防工作。
由于环境艰苦、工作繁重,同去的医疗队队员病倒了一大半,李乾构也不例外,转氨酶升到500单位/升。
但他不敢休息:“我一休息,整个中医预防治疗就停了。那么多患者等着,医也有很多流派,但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流派,不管中医西医,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患者治好病。医生要开放包容,只要能治病,怎么方便、怎么有效就怎么来。”李乾构表示。


行医近60载,李乾构继承并发扬了关幼波的“虚病”学说,认为脾胃气虚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本原因,总结出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尤擅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等消化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并对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其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能停啊!”经过医疗队近3个月的防治工作,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带病坚持工作的李乾构也受到了领导的表彰。
“开放包容,怎么能治病怎么来”
回京后,技术突出、工作认真的李乾构被重点培养。那时候,医院引进的现代化诊疗设备多起来,能看的病也更多了。院领导考虑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效果很好,希望进一步强化消化科的诊疗水平。
要进步就不能固步自封。西医在诊断方面优势突出,医院提出增强诊断能力要与时俱进,派李乾构到北京协和医院,师从陈敏章、张孝骞等医学大家进修消化科内窥镜等技术;到北京友谊医院,跟随王宝恩教授系统学习、强化西医消化科知识和技术。
这段经历,造就了中西医兼修的李乾构。他既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成果明确诊断,又擅长中医治疗调理。“中医也有很多流派,但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流派,不管中医西医,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患者治好病。医生要开放包容,只要能治病,怎么方便、怎么有效就怎么来。”李乾构表示。
行医近60载,李乾构继承并发扬了关幼波的“虚病”学说,认为脾胃气虚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本原因,总结出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尤擅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等消化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并对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其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了治脾十五法、治胃十五法、治泻十法、调肝十法、治胆八法,首次提出“急症胃痛”病名,提倡主症与次症的辨证模式。
李乾构常说,中医中药不分家,这种医药并重的观念也推动了他在中药领域的钻研。羚羊角和麝香、鹿茸、犀角合称中医四大动物名药。在我国中医药史中,羚羊角的使用已有2000多年。《神农本草经》描述羚羊角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的功效。早年间,我国临床使用的羚羊角大多从前苏联进口,价格昂贵。为了节约外汇,寻找羚羊角的代用品,从1979年开始,卫生部组织相关医院和专家联合进行寻找羚羊角替代品的攻关项目,李乾构负责临床观察研究工作。经过千百次的疗效测试,他发现在我国常见的黄羊角、山羊角、绵羊角等如果增加到一定比例的药物剂量,同样可以达到预期效果。1987年,他的研究成果“羚羊资源利用与开发”,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1998年,李乾构又牵头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研制了治疗胃痛系列中成药: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阴虚胃痛冲剂等。此外,他研制的健脾消胀冲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既方便了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这期间,李乾构的工作内容也从临床拓展到了管理。1988年,他担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此后12年的任期中,他掌舵下的医院进行了多项医疗改革,如开办方便门诊、特需门诊、特需病房等,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肯定。
“有了‘六心’,不太会有医患矛盾”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在其《临证指南医案》谈到自己的行医准则:“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李乾构说,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我有个‘六心’工作法。”李乾构介绍,所谓“六心”就是孝心、耐心、关心、爱心、体贴的心、同情的心。他举例,有长者就诊,就要明白人老了难免话多,不要觉得对方絮叨,要以“为人子女”的心情给患者看病。遇到年纪相仿的患者,就要学会易地而处,体贴这个年龄段的心境和难处。看到比自己小的患者,就要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工作中,你只要有了这‘六心’,就会把患者当作自己的家里人来对待,想尽办法来解除他们的痛苦,这样就不太可能出现医患纠纷、医患矛盾。”李乾构表示。
他不仅以“六心”要求自己,更把这样的为医之道传授给徒弟们:“带徒第一课,我就要先讲‘六心’,讲我们医院的院训‘仁术勤和’。告诉徒弟们,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精湛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要爱岗敬业,不断学习进步。”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多年来,李乾构带的徒弟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骨干。“他们自己已经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地位,怎么能让他们再有长进、有收获?我告诉他们,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咱们教学相长。我既要认真全面介绍自己的经验、诊疗心得,还将我的老师们的经验和学术思想传给他们。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看书、学习,把多年来从其他同道专家那里了解到的好方法、新理念也梳理、总结,加以理解后,再讲给徒弟们听。”李乾构说。
除此之外,李乾构指出,学好中医一定要多记勤问,多动脑多思考。他说道:“很多患者都是在各大西医院看过之后才来到中医院。当常规疗法效果不太理想时,如何创新治疗思路,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李乾构办公室的书桌上,堆着厚厚一摞讲义。翻开细看,仅从目录即可发现,那些讲义绝不仅是兴之所至的点拨,从第1讲到第347讲,全是系统性、有条理的梳理总结。“李老的带徒小课堂特别受欢迎。每次开讲,不但徒弟们悉数到齐,我们小大夫也都争着来旁听。”科里一位年轻医生告诉记者,老院长虽然每批正式的带徒只有2人,但讲课时,这个“教室”里常有近20人旁听。
临床带徒之外,李乾构也把自己对医院管理的理解默默传递给后辈。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记得,老院长曾送他一盏灯和一把伞。“李老没解释,但我明白,他是在告诉我,办好中医医院,就是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患者有需求,我们都要努力满足。”
其实,身边熟悉李乾构的人也知道,李老自己也是个老病号。“一检查一身毛病,病历本上,医生足足给我写了22种病。”不过对此,他似乎处之淡然。
“我自己调理得也还可以,在家歇着只能看电视,还是要活动。我的活动就是每天来医院看书、找资料、备课工作,坚持带徒、出门诊。用我们过去的话说,就是要‘小车不倒,只管往前推’。”李乾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