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复邪未尽 中医防复讲辨证
作者: 曹恒劼 夏伟民2022年5月7日,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钟女士(化名)从嘉定体育馆方舱医院出院了。但令钟女士没想到的是,5月13日和5月22日,她的核酸检测结果又都显示为阳性。“我该怎么办?”钟女士焦急地向医生发出求助。
通过仔细询问,我们得知,钟女士出院后不久,体温在37.5℃~38℃之间波动,伴有怕风、怕冷,咳嗽、咳痰,口中黏腻等不适,钟女士的核酸Ct值>35(符合出院标准)。结合舌苔呈腐腻状的情况,辨证其属于气虚湿困证。我们为她推荐了解表化湿中药汤剂,并教她按摩风池、肺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位。经过不到一周的时间,钟女士的核酸检测结果便转阴了,身体也恢复了正常。
核酸检测结果转阴是目前新冠肺炎病人出院的标准之一,但根据中医问诊和舌象等证候分析,不少病人存在症状反弹的情况,需要持续进行中医康复治疗。
瘥后防复作为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瘥后是指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复健康状态这段时间。中医认为,在此期间患者邪气已去,但正气尚不足;或正气渐复,但邪气尚有残留,正邪交争。在嘉定体育馆方舱医院院长曹励欧看来,瘥后不是疾病辨证论治的终结,而是疾病暂时缓解的一个阶段。因此,瘥后防复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彻底康复十分重要。
辨证不同,方案各异
我们将容易复阳的新冠感染者的证型分为气虚湿困证和气阴两虚证。下面为大家推荐适合这两种证型的中医康复方案。
气虚湿困证:证见倦怠乏力、气短、纳差呕恶、食欲不振、痞满、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或腐腻,可伴见低热、出汗、头身困重、咽中有痰、口苦口黏等症。
可选药材:黄芪、茯苓、砂仁、陈皮、淮山药、薏苡仁。食欲不振者可加焦山楂、焦麦芽;咽中有痰者可加桔梗、紫苏子、莱菔子;咳嗽者可加杏仁、川贝母。
香囊避秽:取藿香、艾叶、石菖蒲、苍术、白芷、八角各等份,共研细末,装于布袋中,每袋10~30克,于室内分散悬挂,亦可随身佩戴,每周更换1次。
穴位按摩:推荐选取足三里穴、丰隆穴、大椎穴。伴有自觉发热、头晕者可点按风池穴、太阳穴、合谷穴;伴有鼻塞流涕者可点按迎香穴;咳嗽咳痰者可选用肺俞穴、列缺穴;气短乏力者可选用气海穴、关元穴。
养生功法:六字诀、八段锦。
气阴两虚证:证见心烦意懈、干咳少痰、咽喉不利、失眠盗汗、舌淡少津,可伴手足心热、咽干咽痒、大便干燥等症状。
可选药材:太子参、麦冬、芦根。失眠心烦者可加酸枣仁、百合;干咳甚者可加蜜炙枇杷叶,亦可用雪梨炖汤饮。
穴位按摩:推荐选取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盗汗自汗者可加合谷穴、复溜穴;食欲不振者可加中脘穴、梁门穴;失眠多梦可加内关穴、神门穴;焦虑烦躁者可取期门穴、太冲穴;便秘者可点按支沟穴、天枢穴;咽痒可点按天突穴。
经络疗法:无明显症状感染者可以沿肺经、脾经经络循行路径进行经络点按或刮痧。
养生功法:三线放松功。
中药熏蒸,祛邪辟秽
熏香防疫,古已有之。在《伤寒论》《本草纲目》及《太平圣惠方》中多有提及民间百姓在时疫横行时,用艾叶熏烟以祛除邪气。中药熏蒸法是指煎煮或燃烧艾叶、苍术、藿香、菖蒲、白芷等芳香类中草药,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口鼻黏膜、皮肤孔窍,被人体吸收,从而起到开泄腠理、宣畅肺卫、平衡阴阳、防病保健的功效。下面为大家推荐一款熏蒸防疫方。
药材:艾叶50克,苍术50克,藿香30克,佩兰30克,白芷30克,石菖蒲30克。
方法:将上述药材用冷水浸泡1小时,加水煎煮,大火烧开后,调为文火,再煮30分钟。敞开锅盖,使药液蒸汽在室内弥漫。每周熏蒸2~3次。注意逐个房间轮流熏蒸,熏蒸时关闭门窗,熏蒸结束后即可进入房间。

小贴士
什么是核酸检测Ct值
Ct值的完整名称为Cycle Threshold Value,中文翻译为循环数阀值。核酸检测Ct值并不是指影像学上的CT,而是指通过RT-PCR技术,实时监测反应管中荧光经历多少次循环达到预定的阈值。Ct值越低,代表病毒浓度越高;Ct值越高,则表示病毒浓度越低。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新冠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时,样本中未能分离出新冠病毒,密切接触者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