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炸锅致癌?还能用吗
作者: 曹薇
都是高温惹的祸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新型烹饪工具频现。微波炉、电饭煲、电压力锅、空气炸锅等,使用方便,烹饪快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其中,空气炸锅通过热风在密闭的锅内形成急速循环热流,用热空气替代原本煎锅里的热油,让食物变熟。热空气带走了食物表层的水分,无需以油为加热介质也能达到近似油炸的效果。
最近,空气炸锅致癌的新闻让人很不安。据说高温处理会让食物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那么,空气炸锅真的不能用了吗?让我们先来看看食物的烹饪原理。
尽管全国各地对食物的烹饪技法各有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其中烹饪的温度和时间对于营养物质的保留起着决定性作用。烹调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容易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还有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温烹调方式包括煎、炸、烤、熏等,若以油为加热介质,煎、炸的加热温度可达到150~200摄氏度,电烤碳烤的温度可分别达到240摄氏度和350摄氏度。
温度高,各种营养素会被不同程度破坏。高温油炸时B 族维生素破坏得最多。烘烤则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A 和维生素C。同时,无论何种方式的高温烹调,均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致癌物不止一种
淀粉为主的食物(如面包、油条、薯条等)在油炸、烘烤等高温作用下会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主要由天门冬酰胺与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在高温下发生美拉德反应后生成。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会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一般来说,加热到120摄氏度以上时,丙烯酰胺就开始生成。早在1994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即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除了丙烯酰胺,烹饪所产生的其他致癌物也不容小觑。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化合物,至今已经鉴定出百余种,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苯并芘。苯并芘也是一种高活性致癌物。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三大致癌物质之一,苯并芘是具有难降解三致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的有毒、有害化合物。
熏烤食品中苯并芘的来源大致可分为4 种。第一,不完全燃烧木炭的烟中含有大量的苯并芘,在高温作用下可能随烟雾侵入或附着于食品上,如明火烤制的烤鸭、烤肉串、熏肉、熏肠等。第二,食品自身含有的糖、脂肪在熏烤时产生苯并芘,因此熏烤的肉类食品所含的苯并芘较多。第三,食品经高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的自由基经过热聚合可生成苯并芘。第四,肉类油脂滴于明火上发生焦化而产生热聚合反应,极易形成苯并芘并附着于食物表面。这也是熏烤食品中苯并芘的主要来源。
油炸食品中苯并芘的来源与熏烤食品相似。煎炸过程中,油脂会发生一系列氧化、分解等变化,导致油的品质下降,而劣质油更容易生成苯并芘。反复使用的植物油和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苯并芘的生成量与温度正相关,油温越高,苯并芘的生成量越大。

另一类值得关注的有害物是杂环胺类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是一类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由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猪肉、牛肉、鱼肉等)在长时间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含量越少,食物所产生的杂环胺类化合物越多。烧、烤、煎、炸等烹调方法使食物在短时间内快速升温并脱水,相较于炖、焖、煮等含水多的低温烹饪,会产生更多的杂环胺类化合物。长期食用含有杂环胺类化合物的食物,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容易增加患癌风险。
为了健康尽量少用
使用空气炸锅烹饪食物,虽然减少了烹调油的用量,减少了烟雾的产生,但其本质上还是高温烹调。富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物,在长时间高温加热时仍会流失营养并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因此空气炸锅可以使用,但应该尽量少用。消费者应从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空气炸锅,以免买到涂层材料不达标的劣质空气炸锅。
我们在选择食物烹饪方式时,应尽量选择低温、短时的加热方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烹饪食物时多用蒸、煮、炒,不建议经常使用煎、炸等方式。
蒸有利于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素,同时相较于其他烹饪方法,油、盐、糖的用量更少。
煮有利于杀菌,还能将纤维素软化,让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
急火快炒既可增加食物风味,又可保存食物的营养。
无论哪种烹饪方式,都需注意少油、少盐、少糖,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