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偏食,从婴儿期开始
作者: 刘爱娟俗话说:“病从口入。”原意是指吃了不洁的食物,孩子出现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肠胃不适。而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句俗话也有了新的解释,那就是多指小儿的健康与疾病大多从嘴上而来,也就是说和“吃”有关。
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很少会出现缺吃少喝的情况,孩子们不会吃不饱,但会吃不好。很多小朋友出现“偏食挑食”“吃得少”“吃不香”等问题,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这种情况还真不少,跟家长们聊天,会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好。
如何避免孩子吃不好、不会吃的情况呢?那就需要家长掌握健康的喂养技巧,正确引导如何吃以及吃什么。这项工作要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提上议事日程。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饮食结构也有所不同。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如何培养一个“会吃”的孩子。
母乳喂养 尽量坚持
对于刚出生的孩子,首推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品,营养丰富,易于吸收。此外,母乳中含有SIgA、乳铁蛋白等免疫活性因子,有助增强免疫力。建议6 个月内的孩子尽量坚持母乳喂养,若有条件时可延长至1 岁。当母乳不足或无条件进行母乳喂养时,再选择适合宝宝的配方奶粉。在调制配方奶粉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中奶粉和水的比例调奶,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奶粉用量。
辅食添加 掌握时机
婴儿满6 个月后,从母乳或配方奶中获得的营养成分就难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了,必须及时添加辅食,以保证充足的营养。辅食添加建议从4 ~ 6 月龄开始。
由于宝宝消化功能还未发育成熟,过早添加辅食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发生呕吐或腹泻等,过晚添加则会造成营养成分缺乏,还可能促使婴儿日后挑食。添加辅食时请遵循从一种到多种、从稀到稠、从细小到粗大、从量少到量多的原则,尽量与宝宝的月龄相适应,吃流质或泥状食物时间不宜过长,遇到不适应应立即停止添加。
各年龄阶段宝宝饮食结构
① 4 ~ 6 个月婴儿
4 ~ 6 个月宝宝的食物来源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 每日奶量约600 ~ 800 毫升, 不超过1000 毫升。辅食添加以尝试吃为主要目的,通常用奶液和米粉混合搅拌均匀后喂宝宝。这时宝宝的饮食添加以流质及泥状食品为主,如婴儿米粉、蔬菜泥、水果泥等。
② 7 个月婴儿
7 个月的宝宝营养主要来源仍是母乳或配方奶粉,奶量为600 ~ 800 毫升,适当减少喂奶次数,每日3 次,可开始添加瘦肉泥、菜泥、土豆泥、面条等。
③ 8 ~ 9 个月婴儿
8个月的宝宝进食量较前增多,消化功能逐渐增强,可以适当增加辅食的种类以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辅食可略粗,不用做成泥状,奶量可减少,但不能少于600 毫升。
④ 10 ~ 12 个月婴儿
10 ~ 12 个月的宝宝仍需继续喂奶,每天2 ~ 3 顿为宜,每日饮奶量500 ~ 600 毫升。可补充点心,还可以吃剁碎的食物,饮食逐渐接近成年人。每天3 份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条、馒头),适量搭配荤素菜(如鸡肉、鱼肉、牛肉、猪肉、蔬菜等)。母乳喂养的宝宝该阶段可考虑断奶。
⑤ 1 ~ 3 岁宝宝
1 ~ 3 岁的宝宝每天需200 ~ 400毫升牛奶,1 个鸡蛋,50 ~ 100 克肉类,100 克蔬菜和水果,100 ~ 150 克粮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丰富饮食结构。
⑥ 4 ~ 6 岁宝宝
4 ~ 6 岁学龄前期的孩子,因为饮食起居、睡眠、玩耍等的能量消耗大,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随之增加。每天饮食增加至200 ~ 400 毫升牛奶,1 个鸡蛋,100 克禽、鱼、肉,150 ~ 200克蔬菜与水果,200 ~ 250 克粮食。
⑦ 7 ~ 9 岁宝宝
学龄期7 ~ 9 岁儿童每天饮用250毫升牛奶,1 个鸡蛋,100 克禽、鱼肉,25 克豆制品,300 克蔬菜和水果,350克粮食即可。过少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过多则可能引发肥胖。
儿童的饭菜食材尽量选择绿色、健康的食材,合理烹饪,使之清淡、少油盐,易于消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食物的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避免给孩子服用促进身高的保健品、蜂蜜、反季节水果、鸡皮、鸡脖及各类油炸食品。长期食用这些食品容易导致性早熟。
脾虚试试食疗
有的孩子胃口不好,吃得少,面黄肌瘦。这时,要考虑孩子是否为脾胃虚弱。脾虚的孩子可以试试白米粥、小米粥、玉米糊、面片汤、山药、莲子、红薯、土豆、南瓜、炒薏苡仁等。
下面推荐几个调理脾胃的“粮方”:
●小米山药粥:取小米、山药,加水适量熬粥。尤其适合长期大便稀、不成形的孩子。
●薏米红豆粥:取适量薏米、红豆(赤小豆)熬粥,尤其适合肥胖的孩子食用,同时也适合长期大便稀、不成形者。
● 生姜萝卜汤:白萝卜120 克,生姜3 片,适合大便干的孩子,对轻微咳嗽或反复咳嗽也有一定的减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