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咖啡馆托付余生
作者: 刘翠华
大多数女孩都有一个开咖啡店的梦想,这源于爱美和向往自由的心灵。在我脑海里,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画面——风儿吹拂着白色的窗纱,撩拨着窗台上的绿植,房间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悠扬的音乐响起,书架上摆着书,靠窗的书桌前放着一本书、一支笔、一杯咖啡。我对此情此景,完全没有抵抗力。
当我有机会开店时,我就动了开咖啡店的念头。
咖啡学校里埋头苦学
我对咖啡一无所知,在选择咖啡学校时做了好多功课。综合了所有时间、空间的优势,最后我选了杭州的一所学校。学校在高铁旁,我每天可以在家与学校之间自由往返。
早上6 时起来,洗衣做饭,吃完早饭晾好衣服,开车到高铁站。时间是算好的,刚刚够。第一次去的时候不知道附近修路,堵车更堵心。地下停车费要比地上便宜点,但时间来不及,不管了,直接停在了地上,然后一溜小跑,还好赶上了高铁。45 分钟后到达杭州东站,我租了单车骑过去,路程不远,只是有点晒。
老师每天教的都是新内容,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认识咖啡豆、咖啡机开始,我学习了关于咖啡的不同萃取方式,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口味,特别是不同的拉花。咖啡拉花是手上功夫,更是门艺术。牛奶与咖啡融合既丝滑又美丽,激发了许多咖啡师的浓厚兴趣。他们在咖啡上画叶子、花朵、小猫,简直就是巧夺天工,让人不忍下嘴。
看着老师拿着装有牛奶的拉花缸,用娴熟的手法轻轻抖动,叶子的层层脉络便瞬间出现,我的内心既新奇又担心,生怕自己学不会。来学习咖啡技艺的大多是年轻人,90 后居多,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手也灵巧,练几遍就会了,而我只有勤学苦练。一站就是5 个小时,手磨出了泡也浑然不觉,当手里的拉花从一片模糊到日渐成型,丝丝缕缕,那种欣喜感减轻了所有的疲劳和烦恼。
回家时,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感觉自己的脚步特别轻快。仰望高楼林立间的天空,我轻声哼唱。微风滑过鼻尖,带来阵阵栀子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回家的高铁仿佛开向我的咖啡馆,越来越近。
装修过程十分烧脑
接下来的整个夏天,我都在忙着装修我的咖啡店。
从最初的构想到定稿,整整用了10 个月!装修风格从玫瑰金轻奢风到冷淡工业风,从中式风到自然风……
一次次设想、交流、设计、选择、否定、决定,直到最后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真心感恩每一位为之努力的设计师。
咖啡店吧台的设计也很有讲究:咖啡机需要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纯净水机要接进咖啡机、开水机、净水龙头;咖啡机和开水机需要16A 插座;操作台怎样布置才能使工作效率最高……光搞清楚这些,我就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到最后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发达的搜索引擎、物联网为我带来了很多便利,只要愿意去了解,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一切需求,就怕自己的脑容量不够。
多年前读《乔布斯传》,有一点不明白:他那么有钱还要为买一台洗衣机展开全家讨论。买个最贵的、功能最全的不就行了?等到自己创业才知道,每一样装修、电器、材料的选择,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要选这个?区别在哪里?处处都是学问。
据说,咖啡大师林东源在开咖啡店之前在别人店里打工,足足准备了7 年。
等到自己开店的时候,每一个物件他都知道在哪里买,有什么用,买什么样的,放在店里的什么位置。真厉害!
我没有准备7 年,甚至7 个月都没有,我是行动派。当我经过烧脑的各项选择,蚂蚁搬家似地准备,终于可以在十月金秋试营业时,朋友、亲人、同学们给了我很多鼓励和赞许。我打算在温馨的咖啡馆里看书、会友、做老板了!
在菜市场里接地气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单生意。顾客是一个美丽的妈妈,带着3 个孩子,点了3 杯茶饮。我内心很激动,感谢她对我的信任,又送了她一杯和孩子们一起享用。我的第二单生意,顾客是一个温州人。他常到国外做生意,知道拿铁咖啡和卡布奇诺咖啡的区别,最后点了一杯意式浓缩。还有住在酒店出来消磨时间的香港人,爱喝咖啡却非常包容我的似懂非懂……咖啡好像也不是那么非主流,我沉浸在咖啡馆主人的新鲜体验中。
一个咖啡店要想生存下去,仅仅有咖啡是不行的,还得配点简餐和其他小食来满足客人的需求。这个对于不擅长买菜、做饭的我来说真的很难。
我都不知道前腿肉和后腿肉的区别,怎么会知道牛排里的眼肉、上脑、里脊、牛腱有什么不同?朋友阿在有空就来帮我,还把她的妈妈——樊阿姨推荐给我。
“我最喜欢买菜了,总是能碰到熟人说说家常,有时候我买个菜要好长时间。”樊阿姨说话的时候,我们正走过菜市场外潮湿的路面,我总感觉有股鱼腥味。我相信她说的话,但是不理解。
她带我到菜场的西北角,告诉我常买哪家的鸡蛋、竹笋、放养鸡。她带我去卖鱼的地方,看着刚杀出来、还在跳动的鱼,在她的描述下真能感到鱼汤的鲜美。她告诉我什么样的蘑菇好,如何保鲜;哪个菜场有黑猪肉,哪里的牛肉好;哪个摊主是菜农,哪个摊位是菜商……
和樊阿姨一起买菜是种享受。她因喜欢而擅长,乐在其中,也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什么都不懂。我躺在床上不想起来,我既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小人物,我以前活在空中吗?我可能真的活在空中,流于表面,一个貌似高雅的咖啡馆让我接了地气。
鲁迅文学奖得主胡弦老师曾说过:“我们一直在生活,感觉生活接地气,进入生活是因为我们多了对生活的思考,在生活中有所体会和发现。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每个走心生活的人都是人物。”
从喜欢咖啡馆的环境到爱上咖啡文化,从自以为是的老板到踏踏实实创业,我把得到的友爱、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客人。依然有很多年轻姑娘羡慕我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当此时,我都会浅浅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