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建军 刀尖上的“冷暖人生”
作者: 王倩关上无影灯,放下手术刀,缝好最后一针,心电图波线规律平稳,手术顺利完成。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外科临床部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冷建军满意地长长舒了一口气。
一周前,冷建军主刀为一名B 细胞淋巴瘤患者施行了罕见巨大脾脏切除术,全程出血不到20 毫升。这种血液病患者的巨大脾脏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很多外科医生都不愿意接收这类病人。
从手术台上下来,脱掉手术服,换上白大褂,冷建军走在医院夜深人静的长廊上,心潮澎湃。在这样的夜晚反思,已经成为他30 多年从医生涯的习惯。肝胆胰外科的手术经常是从早做到晚,有时甚至要做到半夜。最长的一次,冷建军在手术台前连续站了16 个小时。
术后一周,这名患者已经活动自如,并恢复正常饮食了。除了身体上的“如释重负”,更多的是心理上重新迈入生活正轨。“手术成功了,患者开心地笑了。这时我心里也很愉悦,这就是收获。”冷建军说。

敢啃硬骨头的底气
在旁人看来,冷建军做的手术似乎都有一个特点——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经历了很多医院的诊治。“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敢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句话是冷建军的师祖、我国肝胆外科创始人、“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院士说的。如今,也被冷建军一直践行着。
3 年前,一位35 岁怀孕28 周的大龄孕妇罹患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囊炎和重症胆管炎。这是一种外科危急重症,感染性休克直接威胁母子的生命。但这台手术因操作困难和风险极高,成为阻挡在医者面前的一座高山。
“立即手术!”当焦虑和迷惘的家属找到冷建军时,他当即决定为孕妇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当时,在场的不少医护人员都被冷建军的决定震惊了。因为怀孕,子宫占据了患者大部分腹腔,即便是开腹手术,可供支配的操作空间也已非常狭小,而若采用微创腹腔镜,更是对外科医生的技术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手术可谓难上加难。
“如果进行开腹手术,孕妇腹部的大切口可能会随着胎儿的不断长大而裂开。而微创手术伤口小,手术中采取精细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对于孕妇则可以实现最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面对挑战,冷建军有信心做好这台手术。他说,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制定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及应对措施,所以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顺利。两个多月后,这名孕妇平安生下了可爱的宝宝。
一台台高风险的手术在冷建军手里顺利实施。2019 年,他完成一例超高难度结肠癌术后腹腔巨大转移瘤联合十二指肠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同时伴有20 多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身体免疫力较常人低很多,术后组织愈合能力差。胰十二指肠癌切除术是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冷建军成功切除包括胃十二指肠及部分空肠、胆管胆囊和胰头部,之后又进行了胃肠、胆肠、胰肠等多个吻合重建,避免了术后出现消化道漏、大出血等并发症和感染。
另有一位从河南来的肝癌患者,因为肿瘤体积巨大,患者到全国多家大医院就诊,均被告知手术难度和风险巨大,无法进行手术。冷建军成功将巨大肝脏肿瘤所在的右半肝连同肝中静脉、受累膈肌一并切除,同时保护了患者左半肝脏的完好功能。
还有一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重患者,病灶多达17 处,肿瘤几乎像“满天星”占据整个肝脏。冷建军采用ALPPS 术式来尽最大努力地挽救患者的生命。第一步,通过结扎患侧门静脉分支,阻断肿瘤血液供应,再彻底将肝脏左右叶劈开,隔断肿瘤侧肝叶和健侧肝叶间的血流交通,完成一期手术。第二步,术后12 天CT 检查评估剩余肝组织增生情况,计算预留的剩余肝体积,达到目标值后,择期完成根治性切除术。最终手术大获成功,北大首钢医院也成为国际仅有的几家能成功完成此术式的医疗中心。
敢啃硬骨头的底气来自哪里?冷建军反复强调,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支持很重要。“当然,敢于接诊并非出于盲目自信,而是在对患者各方面器官功能和肿瘤状况做了充分检测评估之后,才做出的最终决定。这需要真诚的责任心和勇敢的担当精神。”冷建军说,不仅如此,院领导的支持和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也让他可以放开手去做事,敢去闯难关。

把所有风险变成预案
手术结束后,有人曾经问过冷建军有没有担心过风险。他坦言,确实有。而面对未知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风险都变成计划内的预案。
冷建军做手术有个习惯,术前,他会在脑海中把整台手术推演无数次,把所有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都想好,准备好应对措施,这样在真正上台时,遇到任何情况都能平静解决:“像放电影一样,除了片子上显示的,还要在脑子里过好多遍。”
“冷主任有个画图本,对于复杂疑难手术,他会通过彩绘的方式,把一台手术可能遇到的几种手术方式都画出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肝胆胰外科护士长赵娜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冷建军还会要求科里同事都学会作图。刚开始大家画得也不好,但现在都能画得非常形象。有时,因手术超出预期的顺利,所预设的各种方案并没有完全被采用,有医务人员甚至表露出“遗憾”之意。“病案科的老师经常表扬我们,说别的外科大夫都是写手术记录,但你们科的手术只要一看图,就能立刻明白具体是怎么做的。”赵娜说。
当然,冷建军的从医路上也曾有教训和遗憾。至今他还清晰记得,自己做过的第一例肠吻合手术,因为经验不足没有成功,患者只能被迫挨了第二刀。“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是一辈子的教训。它给我的启发是,只有具备了相应能力,心里有把握,才能去做手术。如果是在悬崖边上勉强能站稳,那肯定不行。生命一去不复返,容不得一丁点莽撞和闪失。”
胰腺肿瘤在中国的五年存活率很低,不到10%,而胰腺癌手术又是腹部外科里面最复杂、风险最大的一类。胰腺组织结构跟胃肠不一样,愈合困难,愈合不好就会破漏。国际公认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3% 以下的死亡率就可以被接受。目前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肝胆胰外科,这个数字始终是“0”。该院肝胆胰外科创建4 年多来,保持年近800 例的高难手术量,腹腔镜微创手术率达90%,实现连续200 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零死亡”的梦幻数据。
每周15 台手术,疑难复杂的占大多数。相比待在“舒适区”“吃老本”,冷建军面对高难度、新技术的姿态是拥抱。复杂结直肠癌转移联合多脏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肠系膜上静脉重建术、腹腔镜脾破裂修补术、巨大脾脏切除术……他用冰冷柳叶刀,不断挑战肝胆胰方寸之间的医学难题;用炽热医者心,一次次把患者从生命极地拉回到人间。

“德行不够,走不远”
少年时期祖父母的早逝,让冷建军的从医路选得坚决。从医学院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去大城市的医院,而是回到家乡服务父老乡亲。在家乡工作的6 年里,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也为之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6 年的临床工作,让冷建军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报考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他跟随肝胆胰专家黄志强院士和董家鸿院士学习,专攻肝胆胰医学领域。导师不仅在学术上引领他不断攀登,更在行医、为人上为他树立了标杆。
2017 年,冷建军作为引进专家从解放军总医院(301 医院)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成立了肝胆胰外科。“把患者的悲观和失望,转变成对生活的乐观和希望”,这成为冷建军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成立肝胆胰外科的初衷和愿景。
每天早上7 点多,冷建军总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每天都坚持早晚查房,了解住院患者病情变化,然后就一头扎进手术室,周末也是如此。“我来不是因为患者病情有多重,而是因为我来了,患者和家属就会觉得踏实很多。”
走进肝胆胰外科的大门,便能看到一个储物间,这在其他科室并不多见。这个储物间是冷建军在开科之初精心设计,方便外地患者存放行李的。“我必须要留一个屋子,为我的患者留一个地方。”如今,外地患者已占科室住院患者数量的将近一半。在科室走廊旁的心愿墙上,除了汉语,还有患者及家属用英语、蒙语写下的祝福。
提起冷建军,接受过他救治的患者都会觉得心头一暖。“冷主任姓‘冷’,可他对每个患者都有一片炽热的心。”很多人甚至出院的时候都特别不舍,“我必须走,但我真的舍不得这里”。赵娜说,冷建军很注重和患者的沟通,善于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常常会举重若轻地跟患者说,“你这里长了一个小肿块,我给你拿掉就好了”,不给患者太多的思想负担。
“谁都是没办法才来医院的。其实患者心里很压抑,我们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真诚很重要,要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状态,努力给对方信心。”冷建军说。
“厚德、精进、团队、卓越”,这八个字是冷建军在科室成立之初定下的科训。“技术精湛的人有很多,但如果一个人德行不够,他肯定走不远。”冷建军说,不管做什么,人心一定要好。做医生没有德行不行,医者仁心是最重要的,“厚德”永远摆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