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
作者: 宗禾于漪生于1929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她就读的小学被迫解散。之后,她辗转考到江苏省镇江中学。镇江中学的校训是“一切为民族”,经历过国家被侵略,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地镌刻在于漪心中,也成为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
1951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曾担任历史老师,一年半后因学校缺语文老师,她转教语文。并非科班出身的于漪每晚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坚持学习自修。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要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我刚开始教语文,连拼音中的b、p、m、f都不认识,太难了”。通过不断的钻研和自学,于漪克服教学上的困难,最终将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奉献给学生。直至今天,她的许多学生仍念念不忘:“听于老师上课,是艺术的享受。”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于漪的回答很坚定:“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
于漪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她说:“我一辈子从事基础教育,这份事业看起来平凡,实际上非常不平凡。”基础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很多时候“它是看不见的”。因为基础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学段,老师的工作成效并非立竿见影,也无法简单地用升学率衡量,但作为教师,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在基础教育阶段,给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将使他们获益终身,这才是人民教师的价值所在。”于漪始终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当更多人认识到教师这一平凡工作具有的非凡意义和价值时,也会进一步认同“教育一定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此,身为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生命精华,全力以赴”。
课要上得生命涌动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兴趣。
于漪引用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句诗,来表达课堂教学应该呈现生命涌动的境界。她认为,课上要生命涌动,须做到“三激一实”,即激情、激趣、激思,主动积极进行语言实践。“情”忌矫揉造作,不能滥用。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向学生传递真情,才能用激情激励学生、感染学生。
上课是师生共同的脑力劳动
20世纪80年代初,于漪发现,语文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练习场”,“我从头讲到尾,学生变成了我的听众、观众——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为此,于漪从自己的语文课堂开始改革。她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看、自己动脑筋,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于漪不停翻阅书籍,不断尝试语文教学的种种方法。她坚持,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发光体”。
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于漪的从教人生,便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综合自“央视科教”“上海教育”等微信公众号)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