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幻巡礼
作者: 李桦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和厄瑞克·拉波金(Eric Rabkin)在他们的学术专著《科幻小说:历史,科学,愿景》(Science Fiction: History. Science. Vision)中,开篇就写道:“科幻小说的历史也是人类对空间和时间认知变化的历史。”那么,美国科幻小说的历史,也是美国作家和读者对于宇宙认知的历史。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人们意识到新知识、新发现、新冒险、新变异会孕育出一个与我们当下的现实截然不同的未来。比如,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就展示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可以在实验室造人的未来。在《弗兰肯斯坦》发表之后的一百年,巴斯德、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科学发现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变迁,都激励了更多作家写幻想未来的小说。
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科幻开始崛起,科幻影响力的重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追溯美国科幻历史:科幻小说、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科幻杂志、科幻奖项以及中美的科幻交流。
继玛丽·雪莱之后,欧洲出现了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1828—1905年)和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1866—1946年),美国也出现了三位风格迥异的科幻小说作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年)、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年)和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75—1950年)。爱伦·坡虽然以写悬疑侦探和惊悚小说出名,但也创作了一些科学和哲学推想小说。推想小说是一个相对于现实主义小说的关于幻想类小说的提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包括科幻小说、玄幻小说、奇幻小说、以神话或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幻想小说以及其他难以归类但具有强烈想象色彩的小说等。爱伦·坡的推想小说被一些学者称为“超自然小说”(Metaphysic-al Fiction),因为小说中关于宇宙现象的推想超越了现知科学的范畴。比如,他的短篇小说《埃洛斯和沙米翁的对话》(The Conversation of Eiros and Charmion,1839年)讨论彗星撞击地球引发氮气从地球大气中溢出,纯氧状态引发全球大火,造成世界末日灾难。这种科学和超科学概念相结合以及世界末日意象是典型的爱伦坡风格。

如果说爱伦·坡代表着推想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中“超自然”的方向,那么爱德华·贝拉米的推想小说则代表了当时美国推想小说的另外两个方向:社会进化和时间观念。他的乌托邦小说《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年)对当时的美国文坛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乌托邦小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这些早期的小说中,乌托邦都发生在他乡,贝拉米的创新在于他的乌托邦发生在未来。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时间旅行穿越到一个多世纪后的2000年。虽然主人公在21世纪的种种见闻对当时的读者而言并不具备多少吸引力,但贝拉米的小说中涉及的近未来和乌托邦的社会愿景为之后类似题材的作品提供了范例。在小说出版后的二十多年里,美国出版了四十多部类似的乌托邦小说 。
美国这一时期另外一位重要的作家是埃德加·赖斯·巴勒斯。与爱伦坡的“超自然”小说和贝拉米关注社会发展的乌托邦小说不同,巴勒斯写冒险小说(Adventure Fiction)。巴勒斯是当时最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之一。他的第一篇小说《火卫之下》(Under the Moons of Mars)于1912年发表在纸浆杂志《故事大全》(All-Story)上,后来又以“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1917年)的书名单独成书出版,成为“巴勒斯火星系列”的第一部并给他带来了四百美元的收入。由于他的火星探险故事激发了后来的科学家,他去世后,火星上的一个陨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小说也受到电影界的青睐。比如,他的第二篇小说《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早在1918年就被改编成了两部无声电影《人猿泰山》和《泰山的罗曼史》(The Romance of Tarzan)。最著名的电影改编则是1932年版的《人猿泰山》,这部电影后来又于1959年和1981年翻拍了两次。巴勒斯的泰山系列小说也曾被改编成漫画书和广播剧。《人猿泰山》系列之后,他又出版了地心、月亮和金星系列小说。公认的巴勒斯最好的小说是《被时间遗忘的土地》(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1924年)。虽然他的小说拥有大量读者,但批评界普遍认为都是套路写作,文学性不强,可他在小说中显示出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足以令严肃文学作家羡慕。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美国科幻小说与欧洲科幻开始走向两个不同方向。欧洲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延续了威尔斯的传统,作品带有强烈的情感、知识分子性和社会意识,亚当·罗伯茨称之为高雅现代主义(High Modernist)科幻小说。美国科幻则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随着纸浆大众杂志的发展,大量低薪高产的作家创作了数不清的充斥着新玩意儿和新概念、带有新奇和惊悚色彩但缺乏社会关怀的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美国人口稀少,对自己的文学传统也不确定,随着公共教育的普及,很多美国人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但对严肃文学并没有多大兴趣。所以,大部分读者购买传奇冒险类的故事来满足他们对文学阅读的渴望。纸浆杂志应运而生。同时,一些受过教育的读者也渴望了解科技方面的信息,科普杂志(Popular Science Magazine)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1884—1967年),被尊称为美国 “科幻之父”。他首次提出科幻小说(Scientifiction)的概念, 也就是后来Science Fiction的原型说法。他指出科幻小说就是凡尔纳、威尔士和爱伦·坡这些作家所写的小说——将科学性和预言性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阅读享受,而且具有教育意义,即用类似寓言的方式给读者灌输知识。他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抓住了科幻小说的本质:科学性、预言性、教育性和可读性。

1911年,时任杂志《现代电学》(Modern Electrics)主编的根斯巴克在这本杂志上连载了他自己的小说《拉尔夫124C 41+:2660年浪漫史》(Ralph 124C 41+:A Romance of the Year 2660)。小说大获成功,激励了根斯巴克继续在杂志上刊登小说。他于1923年在杂志《科学与发明》(Science and Invention)上发表小说,并把这类小说称为Scientifiction。1926年,他创办了《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一开始,他在杂志上重印了大量早期的世界科幻名篇,比如儒勒·凡尔纳、威尔斯和爱伦·坡的作品,之后又不断发掘新作家延续这类写作,并且发行了两本新杂志:《太空神奇故事》(Air Wonder Stories)和《科学神奇故事》(Science Wonder Stories)。两本杂志于1930年合并成《神奇故事》(Wonder Stories)。虽然巴勒斯大量的星际冒险小说主要发表在杂志《大商船》(Argosy)上,但根斯巴克也在《惊奇故事》上重印了巴勒斯的《被时间遗忘的土地》,并在《惊奇故事年集》(Amazing Stories Annual)上发表了巴勒斯的《火星大师》(The Master Mind of Mars,1927年)。也许因为根斯巴克是出身于科技杂志的编辑,他的名字总是与“硬科幻”相连。
根斯巴克发掘的最成功的作家是爱德华·史密斯(E. E. Smith,1890—1965年)。因其博士学位,他被书迷们亲切地称为“博士”(Doc)。1928年,《惊奇故事》分三期连载了史密斯博士的第一部小说《宇宙云雀号》(The Skylark of Space)。后来,史密斯博士又创作了他的《透镜人》(Lensman)系列长篇小说,并且在1934年到1947年间在各种杂志上连载。史密斯博士的小说把纸浆杂志时期科幻小说的水平推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他的太空冒险小说后来被称为“太空歌剧”。史密斯博士的同时代作家斯坦利·温鲍姆(Stanley G. Weinbaum,1900—1936年)也创作过太空歌剧小说,他的第一篇小说《火星奥德赛》(A Martian Odyssey)于1934年7月发表在《神奇故事》上。到温鲍姆去世前,他创作的太空歌剧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足以令他与史密斯博士比肩。坎贝尔也曾受到温鲍姆太空小说的影响,创作了《火星上的思想剽窃者》(The Brain Stealers of Mars,1936年)和一系列星球探险小说。

除了为史密斯博士、温鲍姆和他们的同时代作家提供发表阵地以外,根斯巴克对美国科幻小说的另一个巨大贡献是在《惊奇故事》上开了名为“讨论”的读者来信栏目。读者通过这个专栏,交流对杂志发表小说的看法和意见,这是最早的读者反馈系统。其他杂志也纷纷效仿,开设了类似的栏目。20世纪20年代末,两位读者杰瑞·西格尔(Jerry Siegel)和乔·舒斯特(Joe Shuster)通过“讨论”专栏认识,并创建了自己的杂志《漫画故事》(Cosmic Stories)。后来,两人因为创作了超人系列漫画而名声大噪。根斯巴克还扶持了科学通信俱乐部(Science Correspondence Club),后来改名为国际科学俱乐部(International Science Club),并发表俱乐部的油印通讯刊物《彗星》(The Comet),这也是最早的粉丝杂志(Fanzine)。30年代初,科幻迷们在全美各地成立俱乐部,并刊发各种评论、八卦、诗歌以及同人小说。1934年,根斯巴克整合这些俱乐部并成立了“科幻联盟”(Science Fiction League),把《神奇故事》作为俱乐部的专属杂志。这个俱乐部并没有达到根斯巴克预期的效果,但它的确促成了书迷的各种大型聚会,这就是最早的粉丝圈(fandom)。他们创办的杂志被称为粉丝杂志(fanzines),成为培养作家和编辑的摇篮,也是后世五彩缤纷的粉丝文化的滥觞。虽说即使没有根斯巴克,所有这一切也可能会发生,但根斯巴克绝对在科幻界留下了他的独特印记。为纪念其功绩,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会首次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科幻小说大奖“雨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