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千古不变的情怀与文化

作者: 王丹

在冬去春来、新旧交接的时节,中国人迎来春节这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农历新年,它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亦是一年的开始,古称“岁首”“上日”“元旦”等,俗称“过年”或“过大年”。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

春节承载着中国人恒久的生活理想和家国情怀,阖家团圆、国泰民安历来就是春节的活动主题。过年习俗一般从腊月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些地方会延续到二月初二。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清洁居所、沐浴更衣、置办年货、装饰门庭;除夕夜,家人团聚,吃团年饭,守岁迎新;大年初一,早起开门,迎春接福,祭拜祖先,给长辈亲友拜年;正月十五,进食元宵,观灯猜谜,社火表演,谓之“闹元宵”。

过年习俗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对祖先、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祖先,根的所在

春节起源于古代的年终大祭。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国度里,年节与祭祀紧密相关,尤以年终岁首的春节祭祀最受关注,主要包括国祭和家祭两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天下”的意识塑造着中国人的人格品性和精神世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转化为报效祖国、建设家园的情感与担当。

《左传》云:“人生有四方之志。”中华儿女在广阔的天地中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更推动文明进步。然而,家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最柔软、最安全的港湾,每逢过年,家就召唤着每一个中国人,它就像灯塔,昭示故乡的方向,照亮回家的路途。

祖先是生命的来源、根脉的象征。祭奠祖先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仪式,通过对家族祖先的祭奠和怀念,人们获得生活的希望和力量,也维系家庭、家族的稳定和发展。

团年,家的盛会

除夕的团年饭,也称“年夜饭”,这是一场中国人的家庭盛宴。俗语道:“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每个漂泊异乡的人都尽力在年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共享一年的成果,疏解一年的辛劳。虽然有时回家的道路很漫长、很拥挤,可人们返乡的热情却丝毫不减,那是因为故乡的家中有亲朋好友,有乡音乡情,回到家,才找到心灵的栖居。

唐代诗人戴叔伦有诗云:“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诗人将自己除夕之夜滞留他乡的心境描摹得令人心有戚戚焉。

除夕夜,一家人欢聚一堂,守岁等待新年到来。晋朝周处《风土记》记述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而今,人们在家中烧旺火垅,每个房间点亮灯盏,意为“照虚耗”,既为驱邪逐疫,也预示来年财旺人旺,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

除夕之夜,家人聚在一起话过去、谈未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其乐融融,幸福无比。团年饭后或者守岁之时,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既是祝贺晚辈长大一岁的厚礼,也是长辈赐予晚辈新年里的特别保护。

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年”既是一轮农业时间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农业时间的起点,犹如农作物的种植,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以年度为周期,岁时循环,因而“年”具有转换与更新的意义。人们便以丰富、务实且智趣的礼俗实践把“辞旧迎新”这件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演绎得生动而有意味,充分彰显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伦理情感和审美取向。

迎春,新的出发

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描绘了春风暖意驱走冬日严寒,人们迎新送旧的新年情景。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迎春牌儿”,即以有形的物象寄寓迎接春天的到来。过年时,家门两侧张贴的对仗工整、意义美好的联语被称为“春联”。如今,新年联欢称作“春节联欢晚会”,新年期间的运输称为“春运”。可见,春节就是迎接春天的仪式,也是迎接春天的生活。

中国人过年迎春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生活实践,但是家庭、家族离不开其所属的村落社区,离不开乡亲邻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和关爱,这些社群关系、人际关系等在春节习俗中体现得具体而完整。

拜年是岁首的主要活动,在度过旧岁、迎来新年之际,人们互相拜贺,以祝新生。明代《菽园杂记》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拜年时,亲友邻里还要一同饮春酒,享春食,遵照岁时变化保健身体。清同治年间《江夏县志》记曰:“周亲密友,宴集酬酢,几尽一月。村人致糕相饷,俗曰‘年糕’。”

拜年是人际关系不断加强的习俗,也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方式。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的便捷,人们既保留了熟人社会的登门拜年,也衍生出借助电话、短信、视频等拜年的礼俗。在现代社会,不少单位、社区组织春节团拜,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公共文化意识,培育共享的精神传统,更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同时也进入“送年”的节奏中。在这一天,人们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走桥等活动度过,有些地方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民俗表演。人们走出家门,融入社群,整个文化共享的区域及人群被联系起来,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互动。在这年过月尽的时候,中国人又一次合家共食元宵,积蓄起爱与力量,在灯彩的照耀下,开启新一年的征程。

过年回家,已然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它不仅是亲情的聚会、礼物的馈赠,更是关系的更新、情感的升华,中国人将自己的愿望、伦理、信仰都反映和聚焦在春节节俗中,回归家的怀抱,放松心情,调节身体,也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对话,获得再出发的勇气和动力,中华民族的“家”由此绵延不绝、兴旺发达。

(摘自《光明日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