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分享,既要重视“分”,又要重视“享”
作者: 胡运玲主持人语:
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但往往只重视“分”—只要孩子把东西分给他人就行,甚至当孩子不乐意分享时强迫孩子。有的孩子为了迎合大人,或者怀着“分享才是好孩子”的心理,不情愿地假意分享……这样反倒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分享的精髓不在于“分”,而在于“享”,在于因为“分”而带来的其他附加“享”受。
一直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为何孩子总是不乐意分享呢?
(莱莱妈,31岁,小学老师)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带儿子到公园玩。公园里有个水潭,很多孩子在那里捕鱼玩。我们也带了地笼,儿子很快就捕到十几条小鱼,很开心。
后来,邻居家的小朋友喆喆由姥姥带着也来捕鱼,但他们只带了一个很小的捞网,忙活半天也没捕到一条鱼。我就让儿子送几条小鱼给喆喆,结果他不乐意,说那是他好不容易才捕到的。我说:“要懂得分享嘛,你俩还是好朋友呢……”好说歹说,儿子才很不乐意地挑了一条最小的鱼给了喆喆,那小气的样子搞得我很尴尬。我想不明白,儿子有十几条鱼,拿回家养不了几天也会死掉,为何不愿意分给小伙伴几条呢?
其实,我一直教育儿子要懂得分享,可他始终不太情愿,有时是在我的半强迫下才被动分享,有时是勉强分享后又后悔、闹情绪。比如有一次,他表妹来我家玩,要走了他一辆玩具车,后来他哭着非要我给他再要回来。有时候,他会把自己喜欢的好东西藏起来,只分享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我既苦恼又困惑:我是个很大方的人,儿子咋这么小气呢?
不过我也发现,像我儿子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好多孩子都不愿分享,很多时候是在家长施压、逼迫或激将之下才被动分享的,愿意主动分享的孩子只占少数。比如我班上的孩子,不爱分享的就占多数,有时同学之间借个橡皮都会遭拒绝。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是想让孩子有点儿分享意识的,一来不会形成自私的性格,二来也容易交到朋友。在我们看来,把自己的东西适当分一点儿给别人,既是社交的需要,也是彼此间情意的体现。但好像孩子并不懂这些,也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被别人分走了。
孩子的分享意识需要从小培养,爱分享的孩子更好带、更快乐
(田女士,36岁,二胎全职宝妈)
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并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在家里,我每天都会和孩子彼此分享好吃的,或者分享各自的见闻,而且强调“分享”这个词。比如从幼儿园接回孩子,我会说:“今天在幼儿园遇到什么有趣的事了?快跟妈妈分享一下吧!”我用“分享”而不是“说”。再比如,我们一起吃不同口味的饼干,我吃到好吃的口味会说:“我这个很好吃,给你分享一点儿尝尝吧!”
在外面,我会注重引导孩子跟小伙伴间的分享互动。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我会特意多带些玩具或零食。而且,我经常提醒或鼓励孩子主动分享,时间长了,分享就成了他们的习惯。
我发现,分享带给孩子的好处很多,比如爱分享的孩子快乐多。有次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我和女儿带了一包小气球下楼玩。刚开始,吹起一个小气球我俩玩。玩了一会儿我累了,不想陪她玩了。刚好来了一个小男孩,我就建议女儿给那个小男孩分享一个气球,两人一起玩。后来陆续又来了好几个孩子,女儿给他们每人都分享了气球。再后来她组织大家分成两队,比赛踩气球。大家一起玩得非常开心!
回家的路上,我跟女儿探讨分享带给她的好处:“首先,有更多人陪你玩,大家一起做游戏比自己玩更开心;其次,因为你分享了气球,大家都听你的,你成了焦点人物,是领队,多威武啊;最后,别人因为你分享的气球,为了回报你,给你分享了零食。”女儿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认可,说“下次还要跟别人分享好东西”。
孩子爱分享,家长带孩子会更省事,出去玩的时候基本不用大人贴身陪着,孩子也不会缠着大人跟他玩,因为他很快就能通过分享找到玩伴。而且我发现,通过高频率的分享,原本有些内向的女儿变得更活泼开朗了,在外面敢主动跟别的小朋友搭讪,主动找搭子一起玩。我很庆幸自己重视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我的两个孩子在这方面做得都不错,人缘都很好。
所以,家长不但要重视分享教育,还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分享的精髓在于“享”而不在于“分”,用对方法才能教孩子学会分享
(罗教授,某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老师)
很多家长重视分享教育,但未能把握其精髓,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即只看重“分”,总提醒或要求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同伴,如果孩子不愿意,还半强迫甚至强迫孩子分。这导致孩子对分享有了片面理解,认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这无异于割爱,所以会更加保护自己的东西。如果孩子再因保护自己的东西闹起情绪来,家长可能跟着跑偏,只盯着被分的东西做文章,比如指责孩子小气,就会引发亲子矛盾,搞得双方都不愉快。
我认为分享的精髓不在于“分”,而在于“享”,不在于孩子分享出去的一块饼干、一个玩具等这些具体的东西上,也不在于分享这件事情本身,而在于分享行为所带来的愉悦与和谐,比如它带来的快乐享受、合作效应、人际和谐及情感共鸣等。
第一,分享能引发快乐效应。孩子有一件好玩的玩具,假如一直自己玩,时间长了难免会玩腻。如果与小伙伴分享,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玩,可能孩子原本没发现的玩具功能被别的小朋友发现了,不知道的新玩法别的孩子知道了,是不是会玩得更快乐?这就是通过分享得到的更多快乐。
第二,分享能引发合作效应。比如有的游戏,像跷跷板、荡秋千或某些球类运动,一个人玩不成,需要有人合作一起玩才行。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分享也是一种合作。另外,还可以是资源共享,你拿出你有的,我拿出我有的,一起合作,也能得到更多快乐。若孩子从小就有合作意识,长大了才会有大格局,才不会局限于眼前的小利益,眼界才能更开阔,心胸才能更宽广,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第三,分享能引发良好的人际效应。分享能在无形中激发孩子的热心肠,让孩子乐于助人,从而赢得好人缘。而人缘好的人,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也会有人出手相帮。比如,有一次我女儿上手工课忘了带材料,很多同学都愿意把自己的材料分给她一些,正是得益于她平时乐于跟同学分享自己的东西。
第四,分享能引发积极的情感效应。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别人吃了你分享的好东西,会很快乐,会对你表示感谢,你们之间就产生了一份美好而温暖的感激、感动之情。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会让孩子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所以,家长朋友要充分理解分享的精髓,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为何要分享,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只狭隘地关注自己因为东西被分走而导致的“损失”。
正因为分享的精髓在于“享”,所以懂分享会有很多好处。反之,不懂分享会有很多坏处,比如人缘差、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心胸狭隘、不善合作等。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教会孩子主动开心地分享呢?
其一,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引导孩子理解、学习分享
孩子的分享意识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而且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分享有不同的认识。0~3岁,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什么是分享,更注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自己的物品不愿意被强迫分享。3岁以后,孩子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也开始理解“轮流”的概念。这时,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理解分享。等孩子对分享有了足够的认识,再教孩子学习分享。可以先在家里跟孩子练习,当孩子把他的东西分享给你,要以无比欢喜的态度接受并对孩子说:“谢谢宝贝分享你的好东西。”或者夸奖孩子的分享行为。孩子受到鼓舞与肯定,才愿意继续分享。这种分享,是孩子学习分享的第一步。第一步顺利,孩子才会迈出第二步,跟外人分享。
其二,多为孩子创造分享的条件和机会
平时带孩子出去玩,多带几件玩具或多带些零食,遇到其他孩子,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零食。现在不少幼儿园设有分享日,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小礼品或零食,让孩子在分享日带到幼儿园进行分享。
其三,面对孩子不愿分享时恰当应对
一旦孩子不愿意分享,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小气,要耐心为孩子解读分享的意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以打比方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分享,给孩子一个提升认识、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是孩子特别爱惜的东西,或者是独此一份的东西,孩子不愿意分享,也应给予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引导孩子以别的方式来替代分享,比如拿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或者分享一个替代品。
其四,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精神富足、心中有爱的孩子往往更乐意分享,反之,精神和情感匮乏的孩子往往过于看重物质,不愿意分享。所以,想让孩子爱分享,就狠狠地爱孩子吧!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