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忘事 是“青年痴呆”吗
最近,经常有年轻患者问:“医生,为什么我年纪轻轻就有点‘痴呆’了,感觉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精神恍惚,还经常找不到东西、丢三落四,甚至有时候还会间歇性失忆……这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网友们常用“青年痴呆” 来形容年轻人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间歇性注意力涣散、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等表现。
我们总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注意力集中、做事有条理,避免马虎犯错。然而,不少年轻人也会时不时地忘记些什么,说错话、记错事,记忆力每况愈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记忆不好是谁的“锅”
年轻人出现类似健忘、精神无法集中等表现,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慢性疲劳综合征 快节奏的学习与工作,会增加脑疲劳的发生概率。在高强度或持续学习后,很多学生会出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学习效率降低、协调性变差等症状。这种情况若得不到改善,很可能会转变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生活中表现出持续的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等症状。
抑郁障碍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乐缺失、思维迟缓。一旦患上抑郁症,即使大脑没有病理异常,也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判断力日渐迟钝。因此,患者经常会出现一直在看文章,可是看不进去内容,无法深入理解意思,或是买东西时不能快速正确地计算零钱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抑郁所导致的思维迟缓与早老性痴呆非常相似,因此在学术上被称为“假性痴呆”。
神经衰弱 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这类患者常伴随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卑、敏感、多疑、急躁等,对生活事件的心理调节存在障碍,使大脑长期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从而发病。患者发病时,症状时轻时重,病程多迁延。
睡眠障碍 睡眠,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之一。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约1/3 的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睡眠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在记忆中巩固新知识、新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记忆效果,节省学习时间。当人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时,大脑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和加强记忆。
睡眠障碍常是“青年痴呆”的罪魁祸首,它会使大脑长期处于弱兴奋状态,无法将记忆固化,当这种情况持续过长时间时,会引发白天注意力下降、精神涣散、协调性减退等一系列问题。

“青年痴呆”可恢复
通常情况下,医学上说的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发生在老年人,尤其是65 岁以上老年人身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痴呆不是正常的衰老过程,是脑神经细胞进行性或快速死亡导致的脑功能衰退,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常常伴有人格、精神、行为异常,严重时还会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随着年龄增加,人们都会出现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减退。因此,单凭记忆力下降这一点不能确诊为痴呆。
需要注意的是,常说的“青年痴呆”并非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青年痴呆”更偏向于一种生理性状态的失调,经过调整,可以恢复。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是严重的病理状态,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病情会快速进展。
对症调节 摆脱“痴呆”
想要科学摆脱“青年痴呆”的困扰,就需要对症调节。避免过度劳累或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规律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大脑供血,舒缓紧张情绪;通过按摩、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脑疲劳。
另外,如果发现自己健忘的同时,伴有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焦虑易怒、睡眠障碍等,建议寻找心理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治和心理辅导,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年轻人也有可能出现“真性痴呆”,也就是早老性痴呆,即65 岁以下(常见于50 岁以下)年龄发生的痴呆。早老性痴呆常见的发病原因包括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由明确的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疾病中的唐氏综合征、亨廷顿病、肝豆状核变性;神经发育相关疾病,如出生前后神经异常发育,精神发育迟滞等导致的脑性瘫痪综合征;脑外伤、脑血管病、脑炎等。
早老性痴呆导致的遗忘是由脑部疾病或损伤所致的进行性认知障碍,其退化幅度远大于正常老化进程,这样的遗忘往往是快速出现且迅速发展的。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思维迟钝、言语贫乏,还常常出现胡言乱语、幻觉等精神行为异常。有的患者会伴随癫痫发作、丧失生活能力、躯体异常等病理症状。如果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出现上述变化,又无法辨别是否为早老性痴呆,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