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野生写作,天然作家

作者: 青黎

“李娟”是个普通的名字,作家李娟却不普通。她早年辍学,当过裁缝,卖过废品,但却能将文字组合成天籁,不到40岁就拿了鲁迅文学奖。可以说,她是野生的撰稿人,却是天然的作家。

年少的作家梦

李娟祖籍四川,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外婆靠捡垃圾为生,小小的李娟就跟在她后面捡拾。李娟从小木讷,到5岁时还说不清话,每天呆呆地趴在窗户上打量外面的世界。读一年级时,她偶然捡到一张旧报纸,用自己认识的字读出一个句子。这让她深受震动:“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从此,李娟爱上了阅读,那些捡来的旧书、烂报纸,成为她最初的精神食粮。

小学三年级时,李娟跟随母亲去新疆生活。为了生计,母亲开始收废品,李娟乐坏了,这意味着她可以每天躺在垃圾堆里阅读数不清的书报,鲸吞海纳,恣意畅游。

李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她喜欢数理化,语文成绩却一塌糊涂。就这样煎熬着读到高中,一次英语考试,考前她发现打好的小抄忘带了,刹那间心慌到了极点。几天前,她辗转坐了几个小时车去小村里问母亲要90元的阅卷费,窘迫的母亲拿不出,让她先跟老师解释一下晚些再交。当时李娟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母亲的请求让她觉得难堪,而那张忘带的小抄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她仓皇逃回宿舍,卷起铺盖就离开学校,给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得知李娟退学后,外婆和母亲都哭了:一个小丫头,不上学能干什么呀?李娟却很开心,因为她终于可以去实现自己当作家的梦想了。

野生写作

退学后,李娟跟着母亲收废品、卖杂货、开裁缝店,开开心心做着伙计,偶尔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抬头望向窗外,那一汪蓝天蓝得令人心碎。我忍不住放下衣料,把针别在衣襟上,锁上店门出去了。”

两年后,为了圆自己的作家梦,李娟揣着5元钱去了乌鲁木齐,因为听说那里有本叫《中国西部文学》的杂志,她想去投稿。

李娟来到一家作坊做裁缝。她喜欢这个活计,因为“当我再一次把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但还是说不出来”。可裁缝店的日子并不好过,老板嫌她活计慢、太能吃,经常恶语相向。有一次,作坊里丢了两个煤气罐,老板娘硬是说她偷的,她不想失去工作只能忍受。还有一次,缝纫针穿破了她的手指,血流不止,但痛着痛着却麻木了。

攒了一部分手稿,李娟便跑去向杂志投稿,在杂志社,她遇见了作家刘亮程。刘亮程很喜欢李娟的文字,又担心她是抄的,要她回去再多写一点,李娟便听话地努力起来。交过几次稿子后,刘亮程彻底被李娟的文字打动了,经常在别人怀疑李娟时为她辩解:“这只能是野生的。她找谁去抄,中国文学里没有这样的范本让她去抄。”

有一阵子,稿费还没有发下来,作坊又迟迟不发劳务费,李娟实在撑不下去了,便回到阿勒泰的母亲身边。在那里,阅读和写作成了她漫长冬季里抵挡无聊的武器。阿勒泰牧居生活为李娟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她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着那里真实治愈的人与物,她不厌其烦地描写阿克拜阿嬷如何制作黄金馍,写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酥掉了一块墙皮,写舞会上姑娘、小伙互相表达爱慕的舞姿……这些描写,细碎而宏大,真实且迷人,毫无滤镜,汇聚成一篇篇浑然天成的散文,看似毫无章法,却让读者为之着迷。

“她”是力量之源

母亲和外婆是李娟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人,她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影响着李娟,与她发生着剪不断的爱恨纠葛,同时也赋予了她无尽的生命能量。

外婆活了96岁,她的一生集中体现了过去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的所有苦难命运。从李娟为外婆写的悼词中可以看出这一切:秦玉珍,流浪儿,仆佣的养女,嗜赌者的妻子,十个孩子的母亲。大半生寡居,先后经历八个孩子的离世,一生没有户籍,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古稀之年被政府召回故乡,照顾百岁高龄的烈属养母,并独自抚养外孙女;85岁高龄独自回到乡间耕种生活;88岁跟随最小的女儿再次回到新疆,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作为跟外婆相依为命的外孙女,李娟感知着外婆沉甸甸的命运,也从中汲取写作的宝贵养料。外婆90多岁时意外摔倒中风,李娟悉心照料,在病榻前完成了散文《九篇雪》,此文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也正因为这篇文章她被介绍到阿勒泰宣传部工作。

李娟在那里工作了五年,这五年她不再需要为生计奔波发愁,终于可以停下来踏实创作了。她如实记录着阿勒泰的日常,写下了一篇篇如珠似玉的散文,这些文章后来收入了《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两本书。

在那些鲜活的文字里,记载了请过路陌生人吃拉面的友善、与卡车司机朦胧而短暂的恋爱、对冬天雪夜带回的雪兔深深的爱怜、喂走丢的小羊羔吃家里最后一棵白菜的慷慨……这些看似琐碎乏味的事物在李娟笔下别有一番滋味。

攒了一笔钱后,李娟辞掉工作,去南方闯荡了半年。后又穿着一件羊皮袄回了新疆,随着哈萨克牧民辗转于四季的牧场。感受着生命与自然的极致对抗,李娟也对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思考,这些思考后来都收入了《羊道》《冬牧场》等书。

除了描摹阿勒泰的日日夜夜,李娟还用很多笔墨回望和母亲相依的岁月,李娟笔下的母亲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不但给鸡做过彩衣,给狗缝过裤衩,还给家牛缝过胸衣。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这样写在地里劳作的母亲:“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 ”

虽然母亲并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母女俩的相伴岁月里也有许多嫌隙,但不可否认的是,母亲的存在一直滋养着李娟,给予她绵绵不绝的灵感与力量。

2024年5月,由李娟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让更多人迷上了李娟的文字。正如一条热评所说:在物欲纵横的年代,读她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忙着赶夜路的人也发现月亮真的很美。

编辑 曹宏萍 [email protecte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