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共生,助力成长
作者: 脂翁三十五年来,余颖以“为儿童研究儿童”和“童心母爱”为底色,传承“爱的教育”,深耕“爱的课堂”,不断探索以生命成长为基点的教育本质,生发、阐释并践行对儿童、对教育和爱的理解。
摸索教学新方向
今年是余颖从事教育行业的第三十五个年头。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她说:“一个教师该经历的蜕变历程,我基本上都经历过,我相信一个人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1989年中师毕业,余颖回到母校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熟悉的环境却让这位新手教师只想逃。面对个头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学生,17岁的她还常脸红。天生不服输的个性,敦促她暗自激励:坚持!她从老教师那里现学现用,又钻进书堆,渐渐有了一些为人师的自信。
入职第二年,通师二附率先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为每个年轻人安排了一位师傅。特级教师李吉林担任总导师。在李吉林的带领下,余颖不断向前,为一个项目或比赛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
1997年,余颖工作调动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师大附小”),与年逾八旬的特级教师斯霞同在一校。耳濡目染下,“斯奶奶”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让她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念。1999年,余颖获得全国第四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一等奖。十年磨一剑,她却很惶惑,有初为人母的深深牵挂,还有重返课堂的生疏之感。那时新课改刚刚展开,传统教学如何转型?回忆起当时的自己,她说:“以前是周围的人推着走,环境逼着走。如今要自己寻找方向。”
“‘课改’之前教师主要是授课,吸引学生听课是最重要的,‘课改’之后,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上课了。”余颖说。
为了改变现状,余颖决定适应“课改”。在反思中余颖发现一个词伴随自己的教育历程,那就是“儿童立场”。李吉林老师坚持“为儿童研究儿童”,斯霞老师一生践行“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余颖开始将目光真正投注在课堂里活泼泼的生命个体上,并尝试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透视课堂话语,走进孩子们心灵。她申请带一个“大循环班”(从一年级带至六年级),每天用录音、用纸笔记录课堂教学,课后一遍遍回听。寻找对话策略,探求建立对话场域的路径。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余颖说:“回听录音时,发现课堂上自己强势或是提问后班级普遍沉默时,我都会记录下来,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改善这些问题。”
以爱为引领
南师大附小校园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一个大大的鲜红的“爱”字,是斯霞老师书写的。“爱”,不仅刻在石碑,更深深镌刻进一代代师生心田。在日积月累的写作和阅读中,余颖梳理和确立自己的儿童观和教学观,同时,展开对“爱的教育”的践行。
在担任学科老师的同时,余颖开始慢慢接触管理。2015年,余颖担任南师大附小校长,也担负起学校在新时代落实“童心母爱”育人追求的职责。一方面,赓续南师大附小“实验”和“研究”的办学基因,另一方面,基于小研究、小伙伴和小游戏“三小”教学改革形塑的良好生态,余颖开启“着迷于成长的学校行动”,以“召唤生长”为特质深化“爱的课堂”,研究三级课程实施效度,考查真实学情,引领教学品质和课程内容变革与提升。
余颖和老师们沿循斯霞老师“轻负高效”的追求,从“尊重、赏识、支持”三方面,设定关注过程与增值的二十条标准,还有一系列指向过程和行为的指标,让评价成为“与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温和引导,给孩子们营造“免于恐惧、安全感满满”的学习环境。
2018年,南师大附小低年级全面放弃纸笔测试,以“乐评嘉年华”为名,系统构建“为了儿童的当下和未来”评价体系:以各学科课程年段目标为标准,打破学科壁垒,创设主题活动,学生们在表演、朗诵、操作、游戏中“玩中考、乐中评”,综合考量语言理解与表达、数理逻辑与分析、身体运动与协调、创意想象与表达、合作交流与协同等发展状况。
传承爱的教育
2022年,余颖履新北京东路小学(以下简称“北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对于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处于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前列的学校,余颖始终抱持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在充分了解学校文化之后,她提出“在团队共进中成己达人”的发展思路,弘扬“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办学理念,实现传统名校新跨越、优质教育再延展、名校品质广辐射。
当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十分需要更加优质的教育,学业指标不再是评价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后天改善,作为学校而言,如何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如何真正做到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发展?是我们必须反复询问自己的问题。”余颖说。
经过全校教师讨论,余颖将北小未来三年的研究目标和方向概括为“创学生态建设”,让学生们创造性学习。余颖说:“现在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北小将不断加大培养创新人才的力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
在教育人生的前两个时空,余颖给自己打下了两种底色:斯霞的“童心母爱”和李吉林的“为儿童研究儿童”。她将两种底色积淀并演绎为教育精神与品格。2024年,余颖获得 “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她说:“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鞭策。未来,我会继续在基础教育行业发挥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贡献巾帼力量。”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