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和“三观不合”的人结婚

作者: 嘉莉妹妹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士,她的婚姻生活一直不太顺利。到40岁那年,她一共离了七次婚。而离婚的理由,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三观不合。这些年来,她不断结婚、离婚,不过是想找一个三观一致的人,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但经历了这么多失败的婚姻,她终于醒悟:感情中并不存在三观一致的两个人。

不同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各自独特的经历,造就了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的三观。随着各自环境、阅历、认知的变化,三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之前三观相近的两个人,有可能不再有默契了;之前三观不合的两个人,有可能慢慢趋于接近了。我们可以用动态的思维,去看待“三观不合”这件事。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有没有一瞬间让你感觉跟女(男)朋友三观不合?其中有个答主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说,他和妻子三观不合的地方有很多。他喜欢看书,妻子喜欢刷视频、追剧;他比较节俭,妻子喜欢花钱。记得当年准备买房时,他想买一个地段好点的学区房,房子小一点也没关系。但妻子更想买一个离家近点的大房子,虽然地段比较差,学校相对一般。

罗列了这么多,答主并不是想证明他和妻子感情有多么不好。相反,他和妻子的婚姻生活很融洽。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大事,最关键的是每次看到妻子在厨房用心做饭的时候;是每次看到儿子犯错,妻子教育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是每次孩子生病,妻子火急火燎请假带他去医院的时候……每当这些时候,他就觉得妻子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对的人。

故事的结尾,答主说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婚姻,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如此而已。”

在《婚姻的艺术》一书中看到一段话:如果你把原先不合适的人当作合适的人那样对待,最终你会觉得选对了人。与此相反,如果你与原先合适的人结了婚,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对方,合适也会变得不合适了。换句话说,决定婚姻走向的不是“三观不合”,而是面对“三观不合”的态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三观不合的情形,部分人会采取一致性模型来思考,即不允许对方和自己不一致,用自己的三观强行要求对方作出改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增加,分歧越来越大,婚姻也变得岌岌可危。还有一部分人会采取互补型模式,即尊重对方的差异,欣赏彼此的不同,两个人相互包容,共同成长。这样的婚姻相处起来会很舒服,也能走得更远更稳妥。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非整合”,它的意思是“维持着的不一致”。具备“非整合”能力的人,不会通过操控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情感等,去解决紧张和不适,而是允许矛盾的多种认知、价值观、情感同时存在,接受并且维持它们。

把这一概念运用到婚姻中,就是允许不一致的存在,尊重各自的差异。幸福恩爱的夫妻,从来不是因为两个人三观有多么一致,而是他们在三观不一致的情况下,懂得尊重对方,求同存异。(摘编自《北方人》)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