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刘雯雯:穿礼服,奏“土味”唢呐
作者: 阿春
近日,一段一口气吹奏《百鸟朝凤》华彩段落的40秒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惊艳“出圈”。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中央,一袭白色礼服的演奏者,站在外国交响乐团前,拿着中国最“土”的传统民间乐器,吹出惟妙惟肖、丰富多彩的百鸟之声,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惊叹,掌声雷动。
视频中的演奏者,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师刘雯雯,90后的她有着众多头衔:唢呐第十三代传人、中国首位“唢呐博士”、第一个登上悉尼歌剧院的唢呐演奏家。她以革故鼎新的演奏方式,成功将“土味”唢呐带到国际舞台,惊艳世界。
“天选”使命,从反感到热爱
1990年,刘雯雯出生于山东济宁一个唢呐世家。她的父母都是济宁市歌舞团的演奏员,父亲是鲁西南小铜唢呐的第七代传人,母亲则是唢呐咔戏的第十二代传人。在母亲眼里,女儿从出生起就带着传承唢呐的使命。刘雯雯的人生因此与唢呐“捆绑”在一起。
对于唢呐,刘雯雯起初非常排斥,觉得女孩子吹唢呐就像耍大刀一样“土得掉渣”,吵吵闹闹的。那时她最喜欢的是跳舞和弹钢琴。但她自小就被母亲“掌控”着,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三四岁时,刘雯雯就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不洗脸、不吃饭,随着母亲到离家不远的儿童乐园练唢呐。上小学后,除了延续早起出门练习的规矩之外,中午回到家趁着妈妈做饭的工夫,刘雯雯还要练习半个小时唢呐。晚上回到家,她第一件事也是练习唢呐。练唢呐几乎就是她学习之外的一切。
高压之下,刘雯雯确实成长得很快,小学一年级就已掌握了一些简单曲目的演奏,并登上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舞台。只是没想到,同学们对她吹唢呐的反应让她颇感意外。有同学问她:“你家里是做红白喜事的吗?”嘲笑和议论让刘雯雯开始惧怕舞台,甚至对唢呐产生反感。得知这一情况后,母亲一改过去施加高压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去小剧场表演吹唢呐。这里的鲜花和掌声让刘雯雯吹对唢呐重拾信心。
不过,刘雯雯真正喜欢唢呐是在读初中以后。一天,她听到了“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刘英的唢呐作品《正月十五闹雪灯》,其中有一段她特别爱听,于是便用复读机反复地听,并试着模仿。她这才发现,原来唢呐可以吹得这么动听。从那以后,她彻底爱上了唢呐。
2008年,刘雯雯如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她的偶像——唢呐演奏家刘英。刚开始她很不适应一个人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快要抑郁了。真正改变刘雯雯状态、让她发生质变的是参加2011年国际第二届中国器乐大赛。“刘英老师一把把我推出去,‘你去参加这个比赛’。”开始准备比赛曲目时,刘雯雯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光是心理上,专业技术上也存在。
从那时起,刘雯雯每天练习8个小时,暑假期间学校琴房没有通电,天气炎热得令人窒息,她却像着了魔似的沉浸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雯雯拿到了比赛的金奖。人生中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大获成功,这给了她莫大鼓舞。也正是这场比赛,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热爱唢呐。
让唢呐“跨界”,走上国际舞台
在刘英老师科学、系统的教导下,刘雯雯逐渐成长为专业学生,对唢呐这件民族乐器的艺术传承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刘英老师曾经这样评价刘雯雯:“血液里都流淌着唢呐的音乐。”这无疑是对她极大的艺术肯定。
在学习期间,刘雯雯凭着自己对东西方音乐的理解,试着让唢呐“跨界”。她让唢呐与西洋乐器融合,创作出了兼具民族风与国际范儿的作品。但相比于其他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风格,有时会被人误解和引人反感。刘雯雯说:“在一些人看来,唢呐是‘不招人待见’的乐器。”与交响乐队的首次合作,便让刘雯雯产生了自我怀疑。

刘雯雯回忆道:“第一次接到交响乐团的合作邀约时,我特别激动。早早就给自己挑了一件非常喜欢的礼服,想在音乐厅里漂漂亮亮地展示我和我的音乐。”当她穿着礼服候场时,演出的组织人员却说:“你怎么穿着礼服呢?你应该穿着花棉袄,扎两个小辫,脸上涂着‘高原红’,这才有噱头啊。”听到组织方的话,刘雯雯一时怔住了,她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难道,唢呐只能以这样的“土”形象亮相?这种自我怀疑,直至刘雯雯攻读硕士后才发生转变。
2017年,偶然的机会,刘雯雯与国际音乐大师谭盾相识。彼时还是学生的她,作为特邀演奏家与谭盾执棒的悉尼交响乐团合作,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当刘雯雯即将在世界舞台与谭盾同台亮相时,她就“以什么形象亮相”问了谭盾。谭盾告诉她:“你就穿一身隆重的礼服,拿着唢呐微笑走到舞台中央,让所有观众都感受到中国乐器与中国演奏者的魅力。”此时,刘雯雯终于明白,自己恰恰要打破观众的刻板印象,民族风不一定就是土里土气,民族风也可以很高雅。
带着这份自信,刘雯雯走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演奏了最新创编的传统民间音乐《百鸟朝凤》。悉尼交响乐团的演奏者们,在听完刘雯雯的演奏后大为震惊,试奏一结束,他们就围过来,说:“没想到这么小、这么简单的乐器,能穿透交响乐团的合奏,还能模仿各种鸟鸣。”当刘雯雯正式演出时,许多华人华侨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那时候我就感受到,唢呐真的是本土的乐器,它的声音已经融进了我们民族的血脉里。”一曲《百鸟朝凤》,震撼了澳大利亚观众,也让她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登上该院独奏的唢呐演奏家。此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约纷至沓来。
除了谭盾,刘雯雯合作过的指挥家还有叶聪、汤沐海、邵恩、王甫建、瓦莱里·捷杰耶夫等。在她的创新演绎下,唢呐可以跟交响乐甚至是爵士乐完美融合,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观众通过她,重新认识了唢呐。他们赞叹:“原来,唢呐的表现力可以这么强。”这些年,她与国内音乐家合作推出的《敦煌魂》《一枝花》《日与夜》等作品都取得成功,也因此收获了大批乐迷。
在悉尼演奏《百鸟朝凤》,为刘雯雯的舞台生涯打开了一扇大门。她发现,唢呐与西洋管弦乐团合作毫无障碍,且深得外国同行和观众喜爱,这让她有了很强的使命感。2020年,在恩师刘英的鼓励下,刘雯雯决定继续攻读唢呐博士学位。因超高的报考难度,这个学位此前从未有人考取过。为备考唢呐博士,刘雯雯“苦熬”了近两个月,她回忆说:“那段时间其实挺艰难的。”吹唢呐对肺活量、体力等要求极高,考试要求吹满60分钟,为完成这一高难度考试,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练习,甚至吹出了腹肌。天道酬勤,刘雯雯如愿成为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
探索创新,振兴民族乐器
和所有追求潮流的年轻人一样,刘雯雯曾经也偏爱流行音乐,一摞摞的流行音乐磁带堆砌在床头,是她日日夜夜的慰藉。“磁带是我最好的朋友。”可当谈及是否会和流行音乐进行跨界合作时,她正色道:“跨界融合一定要有的,但不能多。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如果过于追求流行和潮流,那会把学生带偏,他们就不愿意沉下心去钻研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唢呐的同时,要明确唢呐和其他音乐之间的边界感。
迄今为止,刘雯雯已在20余个国家演出100多场,成为当今活跃在一线国际舞台上的青年唢呐演奏家之一。且在2021年开启“雯唢为闻”刘雯雯唢呐专场音乐会全国巡演。今年2月份,在刘雯雯的博士毕业音乐会上,父母亲召集两边家族里20余位从事民间音乐工作的亲戚,以及各自的徒弟前来捧场,在舞台上与刘雯雯配合着上演“民乐斗舞”。现场10余种民族乐器同台竞技,震撼了数以百计的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也正是受到这场音乐会的启发,最近,刘雯雯一家三口正在策划一场更大的音乐会。老刘家准备召集全国各地的民族乐器艺人,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乐器音乐会。他们想通过这场音乐会,让更多的人听到民族乐器、看到民族乐器、爱上民族乐器。
刘雯雯还发现,为唢呐写作品的作曲家越来越多。这两年,仅刘雯雯担任首演的唢呐作品就有十几个,刘雯雯为此非常开心:“说明大家都关注到唢呐了,有了期待,那我们就要创造更多期待。”
攻读博士的时候,刘雯雯也在为本科生上课。这些潜心学习唢呐的学生,几乎都吹了十几年唢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们在一起练习,探讨技艺,你是怎么吹的,我是怎么吹的,氛围很好。”
这也让刘雯雯对传承有了更多理解,她说“吹唢呐,并不是我一个人,或者我一家人。我在教学生,一届一届教下去。他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路,每条路都会带着唢呐去一个地方,传承就这样铺得更广。传统民族乐器,会一代代活跃在舞台上。”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