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的太学缘

作者: 纪习尚

刘秀早年在长安读过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开国皇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的同学助了一臂之力,建立东汉后,他重建太学,再续了自己的太学缘。

首个太学生开国皇帝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大儒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的主张,在长安设立了“太学”。这可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大学,汇聚了全国的优质师资,教学质量极高。据不完全统计,两汉太学培养出了七位丞相、一大批影响后世的学术大家。

汉代非常重视太学教育,

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教育政策,学术素养并不出色的刘秀才得以踏进太学校门。武帝时,太学的正式学生仅招五十人,昭帝时为一百人,宣帝时为二百人,成帝时达到一千人。西汉末年,王莽认为有必要扩大人才储备规模,于是奏请扩建太学,“为学者筑舍万区”“学中有市有狱”。这时的太学校园有了相当的规模,生活设施齐备,招生人数也随之扩大,有“弟子万余人”。更为重要的是,王莽篡汉前后,为了笼络人心,没有迫害刘氏宗族,反而给了他们一些优待。

刘秀正是在这一时期,和万余名同学一起进入太学学习。《后汉书》记载:“王莽天凤中,(刘秀)乃之长安,受《尚书》。”这时的刘秀十九岁左右,辅导教师是担任中大夫的许子威。

重视全面发展

刘秀的学习成绩算不上优秀。《后汉书》对他学业的评价是“略通大义”,也就是大概知道《尚书》说了些什么,分数勉强及格。太学期间,他全面发展,读书的同时,兼顾勤工俭学、考察基层运作、学习国家政策,并主动参与地方事务,全方位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首先是勤工俭学。他和太

学室友韩子一起做过交通工具出租生意。刘秀经过观察发

现,长安有很多人乘驴出行,但

并不是人人都有驴。为什么不买头驴搞出租?于是他发动同宿舍的韩子,共同出钱买了头驴。刘秀安排一名仆人牵驴出租,他俩则收取租金,以补贴日常用度。

除了买驴出租,刘秀在太学期间还做过中药生意。《东观汉记》说:“上在长安时,尝与祜共买蜜合药。”大概就是将中药材磨成粉末状,然后倒入蜂蜜搅拌,团制成药丸出售。这种含蜂蜜的药丸也叫“蜜丸”。蜜丸是当时的常用药剂形式,需求量不小,刘秀和老乡的生意应该不错。

“资用乏”的问题解决后,刘秀一有时间就和同学们在坊间“考察”,居民区的大事小情、坏人坏事、吏治得失,他了解得清清楚楚。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闲逛,他熟悉了社会的基层治理。除了民间生活,他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每当朝廷有重大政策发布时,他都想办法尽快了解,弄明白政府的施政思路后,再详细地为宿舍里的同学解说一番,讲得头头是道。可以说,从太学起,刘秀就是一个关心政治的热心青年。

登帝位,太学同学起到关键作用

刘秀在太学期间结交了不少同学,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他的太学同学,见于史书记载的有严光、强华、朱岑、张充、韩子、邓禹等。这其中,有几位在他君临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位是强华,他为刘秀登基称帝扎扎实实“助攻”了一把。公元25年,刘秀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离称帝只差临门一脚了。但古人讲究“顺应天命”,皇帝的权威要由上天授予才算名正言顺。而苍天无法开口说话,只能通过世人假托的祥瑞、预言书等来传达。正巧,他太学时的室友强华,是研究谶纬之学的,无意中得到了一部谶书《赤伏符》,里面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的诗句,据说是汉高祖穿越两百年传达的“天旨”,意思说白了就是“刘秀应该当皇帝”。现在看来,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当强华千里迢迢地从长安赶到鄗(今河北柏乡),将谶书献给刘秀时,刘秀的眼中立刻放出了光芒。将领们看了也一致表示:“符瑞之应,昭然著闻矣。”恳求他即皇帝位。就这样,刘秀凭借同学的关键助攻,顺利

登基。

另一位是武将邓禹。在跟随刘秀征战的将领中,邓禹功劳很大,刘秀评价他“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堪比辅佐高祖刘邦的张良。公元23年,邓禹听说刘秀领军进驻河北,立刻杖策北渡,一路跋涉,投入刘秀军中。刘秀见到老同学非常高兴,与他彻夜长谈。邓禹提出了“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战略构想,刘秀非常赞同,延请他担任自己的心腹官员。此时的刘秀虽然求贤若渴,但绝非什么人都敢用,如果没有同学之情,仅凭几句话,是不可能获得他信任的。此后,邓禹一面在军事战略、选人用人等重要方面给刘秀贡献智慧,一面亲自带兵征讨,为刘秀平定天下立下了大功。

重建太学,厚待同学

登基后,刘秀没有忘记母校和同学们。他做了两件事,一是重建太学,二是回馈昔日同学。向天下展示“重教育”

“图回报”的正面形象。

长安的太学经过连年战乱,已经荒废了。刘秀一直想在新都洛阳重建太学。建武五年,他终于“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当时,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新太学是在学生、官员子弟,以及老百姓出钱出力义务协助之下,才得以建成的,也就是《东观汉记》所说:“诸生吏子弟及民以义助作。”

同年,刘秀拜访太学,向教授和太学生们赠送了礼物。国家财力充裕后,他又对太学进行了扩建,使得洛阳太学有“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太学生人数一度达到三万余人,这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顶峰。

刘秀对待老同学也重情重义。《艺文类聚》载:“严遵昔与光武俱为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寝卧,更相谓曰:‘后日豪贵,忆此勿相忘。’”两人在寒冷的冬夜,辗转不能成眠,相互打趣说:“以后富贵了,回想今天的情景,不要忘记对方啊!”当时只道是玩笑,没想到刘秀后来当了皇帝,果真邀请一起吃过苦的老同学严遵到皇宫做客。刘秀在阳明殿布置乐队,安排宴会,晚上还留他住了一夜。严遵没拿自己当外人,晚上把脚搭在皇帝的身上,刘秀对此也毫不在意,觉得这才是真情实感。有意思的是,第二天,主管天象的官员报告刘秀说:昨晚夜观天象,发现有客星犯天子宿。刘秀哈哈大笑说:“没错啊,昨晚老同学把脚搭在我身上,可不是客星夜犯天子宿嘛。”

另一位同学王岑,当年和刘秀的关系也很好。刘秀即位后,派人打听他的消息,没想到他已经去世。遗憾之余,刘秀“推恩后人”,任命王岑的儿子王晖为郎官。王晖也很有出息,后来到太学读书,学成后“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

上一篇: 说“手”
下一篇: 杜甫那个修鸡栅的儿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