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理念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作者: 谢美丽 谢晶

基于“三教”理念的混合式教学研究0

关键词:三教;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电子技术基础;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1-0161-04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其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1]。“三教”理念是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在2014年提出的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该理念起源于数学课堂,但不局限于数学,可运用于语文、物理等其他学科。刘玉慧、张研等人将其运用在中职财经、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表明“三教”理念融入中职课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三教”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相符。此研究采用“三教”理念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电子技术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当前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以及对该专业的接受程度,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

1“ 三教”理念与混合式教学

1.1“ 三教”理念

2014年1月,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简称“三教”) 的教育理念,尝试运用“三教”理念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思考,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学会“想数学”,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2];吕传汉教授认为数学学习与思考是密切相关的,但思考不止停留在学习上,在生活工作中,思考无处不在。思考是主体对信息的深度加工,是主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化过程。教体验,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做数学”,获得个人学习体验[2]26。体验是个体实践获得的经验,可以丰富学生大脑知识结构。思考是头脑的运行,体验是手脚的亲身经历。教表达,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学会“说数学”,表达、交流加深思考[2]26。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思考,还需要表达,表达是大脑对知识的再次加工。

1.2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经过国内外20多年的研究,在教育界已取得重要的地位,其概念公认为是“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融合”。混合式教学目前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但在每个阶段其教学效果都有所不同。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成效,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主体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3]。在高等教育阶段,其成效表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通过率以及满意程度。在职业教育领域,混合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基于真实的问题或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效应[3]20。本研究将混合式教学运用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为线上、线下教师采取协作的方式,有效体现线上、线下教学各自优势,达成各有侧重点的线上、线下教学目标,在不同时空中有计划实施的教学方式[4],以此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1.3“ 三教”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三教”理念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在线游戏等,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与体验。“三教”理念与混合式教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思考可以通过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体验可以通过课堂实操与在线游戏等方式来提供学习体验;教表达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团队协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混合式教学是实现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将两者相结合,具有“1+1>2”的效果。混合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整合线上和线下的优势,目的是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优势明显。“三教”理念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教”理念和混合式教学方法,一个侧重“学”得更好,一个侧重“教”得更好,两者结合达到“1+1>2” 的效果[5]。在此研究中,“三教”理念引领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实现“三教”理念,因此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

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中职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包含数字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实践也难以入手。由于长期受到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首先,中职学生学习意愿较弱、自觉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在面对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较为晦涩难懂的课程,其学习意愿降低,导致教师难以正常实施教学。其次,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实操欲望。最后,教学资源较为匮乏,一些中职院校缺乏实验器材,学生实操课程只能观看教师演练,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器材给学生实操。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适用性更强,将“三教”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能够改善该课程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3 基于“三教”理念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基于“三教”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环节,以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发展机制为基础,以“三教”理念为核心主线,依托学习通平台构建教学流程如下。

1) 课前环节——确定目标、发布任务、吸引兴趣。在课前环节,首先确定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具有支撑作用。线上线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课前线上教学所要求目标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课前,教师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将教学任务分类。将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任务通过微视频、学习通课前发送给学生,将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分配在线下分组合作练习。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其次发布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要适量使用线上奖励,比如发红包、表扬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完成教师所发布的任务。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线上学习时长、任务完成比例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课中教学重、难、疑惑点。

2) 课中环节——创设情境、体验交流、增强参与。注重创新实践与开放项目的线下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提升典型工作技能场景化应用能力的同时,在文化理解、省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和合作素养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4]53。教师要注重实操技能的训练,根据专业要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注重知识逻辑框架的建构。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设置合理的实操训练,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训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小组成员展开交流,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各小组根据要求,完成实物安装后,展示成品,推荐小组成员进行演示以及讲解设计原理等。教师根据小组合作与分享交流,对学生创新能力、实操能力、交流能力等进行评价,最后让学生反思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课后环节——拓展提升、总结反思、获取满意。课后环节是线上线下环节数据融合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结果以及线下实操表现进行分析后,对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后任务。将任务发布至学习通平台,给予合理时间,再对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将评价表发送到学习平台,评价表要求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自评(40%) 、互评(30%) 、教师评(30%) ,在教学环境允许下,增加企业人员评价。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评价结果总结反思,合理安排下节课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

3.2 基于“三教”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编码器

1) 课前环节——教思考。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第一,对专业进行分析。根据对该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将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专业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6]。专业技能方向确定为培养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电路图以及搭建电线的程序员。第二,对教材进行分析。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专业使用的国家规划基础教材。该教材分为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编码器处于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在该教材的第十一章组合逻辑电路第二节,该节课开课两个课时,其内容逻辑性以及操作性要求较高,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情境,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第三,学情分析。本课程为电子电器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的基本特点有基本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区分数字电路以及逻辑电路,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逻辑电路图以及逻辑函数间的关系,但是学生只能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应用比较缺乏。综合分析,确定编码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基本编码器与优先编码器的工作原理、能够设计出正确的编码器、培养对电子器件的热爱、学习本专业的热情。

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前,让学生学有所思。教师提前一周将编码器的理论学习内容上传至学习通班级群,由于编码器的知识较为抽象,在选择学习资料时,要选择带有理论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的材料,并且尽可能地带有视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材料,独自思考,并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在线上学习期间,教师时刻发布编码器的知识点讨论,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课前测试题的答疑情况,教师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疑惑的知识点。

2) 课中环节——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用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抢答器为例引入教学,(在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有八位选手进行答题,各自有抢答器与编号,抢答成功时对应编号的抢答器就会亮,同学们知道其中的设计原理吗?) 教师提问,通过线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抢答器的制作原理。教师讲解编码器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同学们疑惑的知识点,着重讲解普通编码器与优先编码器的区分。针对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相互讨论,锻炼其发散思维。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适当地加入思政元素,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

对班级进行分组,分组时要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由强带弱,给小组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普通编码器,设计完成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并指出每名成员所担任的部分,其余小组可以进行提问与交流。再让小组设计一个优先编码器,并选择小组分享普通编码器与优先编码器设计的原理与区别,检查对编码器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享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利用学习通选人功能进行摇号选人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运用到了编码器(遥控器、护士站服务铃等)。职业院校注重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进行本节课的课堂总结后,通过学习通布置任务,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3) 课后环节——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发布的任务以及自评与互评,在评价时要注重实事求是。教师在课后环节,对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可匿名填写。教师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满意度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因素,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4 教学效果

将构建的模式运用于贵阳市某中职学校的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电子信息一班采用该模式,而电子信息二班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以及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该教学模式的一班,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等平均分均高于二班。实践表明,该模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三教”理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中职专业课程更适用,运用“三教”理念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课程,对学生思维素养、实践创新素养、沟通素养、自主学习素养具有实际意义。中职院校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与方式,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满足培养目标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