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当示弱
作者: 范树怀周日,约几个朋友到好友老郑家做客。老郑全家人很热情地迎接我们,一个戴围裙的十四五岁的小伙子很爽朗地说:“爷爷们好,欢迎到我们家做客。我爷爷先陪你们,我和爸爸妈妈、奶奶去厨房准备午餐。”
老郑介绍说,这是他上初中的孙子小伟。午餐时,小伟几次举起饮料向我们敬酒。他妈妈端上来一盘鸡翅和一盘猪排,说这是小伟做的,让我们尝一尝。
我们感到惊奇,上初中的孩子正处在和大人对着干的叛逆期,怎么小伟表现得这样让人高兴?“你们真是教子有方啊。”我不由脱口而出。老郑笑着说:“这都是儿子、儿媳妇会养育孩子。”
1
小伟爸爸说“孩子小时要严,大时要宽”,小时候正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所以要设立规矩。在小伟上小学前,爸爸妈妈就对儿子严而有慈,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学会分享”“不能挑食”“尊敬老人”“说话礼貌”等规矩,小伟违规了就要惩戒。随着年龄增长,小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观念也逐渐树立,爸爸妈妈就从过去的严师转变成朋友,尊重理解孩子。
“我当个懒妈妈,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小伟妈妈说。从小伟四五岁开始,一家人就一起买菜购物,小伟爸妈常对儿子讲:“你是大孩子了,你来帮帮我们。”小伟很卖力地帮爸爸妈妈提东西。
“我没空的时候让儿子去药店帮奶奶买药,每次,小家伙都很高兴地去做。我常对儿子讲,我和你爸工作都很忙,无法照顾你很多,你要靠自己。”夫妇俩生活上教孩子自理,教他做简单的家务,教他学做饭菜。
小伟上小学四年级后,夫妻俩就教他与街坊四邻交往、出门旅游找路线等。当孩子努力做了,夫妇俩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称赞。
为什么上初中的小伟这样让父母放心、宽心?为什么他处于叛逆期,非但不与大人对抗,却表现得如此出色?为什么这样会待人接物,这样会做家务,成为父母的好帮手?小伟的爸爸妈妈深刻理解适当示弱这一教子艺术,相信孩子,引导孩子自理、做家务等,把孩子养育成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2
孩子好动、好玩、好奇、好胜、好表现自己,这是他们的天性。家长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正是顺应了孩子这一天性,是提升孩子智力,发展孩子心理,培养孩子能力的教子艺术。俗话所说的“懒娘养勤儿,勤娘养懒儿”,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须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放手、放心指导孩子学做家务,与人交往,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勇敢尝试,体验困难与挫折。适当示弱,就是给孩子锻炼历练的机会,引导其动手动脑做事。
孩子经历独立做事、战胜困难的历练,最后获得成功,就会拥有成就感、胜任感、自我价值感;家长放手指导孩子做事,会让孩子感到家长的信任,能增强两代人的情感联结;在做事中,孩子也会深切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生成感恩心理。
生活中有的家长表现为“全能父母”“没有不是的家长”“我说的就是圣旨,必须听我的”,认为孩子什么也干不了,做什么都不让人放心,还时常数落孩子无能。这是导致孩子低自尊、反感、叛逆的做法。这些家长是否应从小伟父母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示?
3
家长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表现在多方面。只要是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顺应孩子的天性,调动孩子积极性、能动性的事,都可让孩子大胆尝试。
例如,孩子两三岁时,买什么玩具、衣服,应先听听孩子的想法;亲子阅读时,父母把字读错了,被孩子更正,应向孩子表示感谢。
父母和四岁以上的孩子上街购物,让孩子帮助拿轻巧的东西。
家长说错话或者冤枉了孩子,就主动认错,向孩子道歉。
孩子上学后,选择参加哪种课余活动或兴趣班,在家长帮分析后,由孩子自己决定。
亲子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名、人名,请孩子查字典,让他们帮大人。
节假日全家外出旅游,去什么地方、怎么去,先听听孩子的建议,大家商量好后,孩子的主意更好,就听孩子的。
逢年过节,去姥姥、奶奶家看望老人,需要带什么礼物,先听听孩子的见解,然后商量决定。
范树怀:就职于宁波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 东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