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应天性,让儿童成为儿童
作者: 骆秀芳“幼态持续”一词是1884年巴塞尔大学动物学教授科尔曼提出的,科尔曼理解为“对年轻特征的保持”。我国古代老子“复归于婴儿”、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等思想,均可作为“幼态持续”概念的渊源。卢梭在《爱弥儿》中有这样的表述:“大自然是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人的发展需要“幼态持续”,“幼态持续”能使人保持童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使人的心理处于活跃状态。
“幼态持续”理念下的儿童社会性发展,要求儿童社会性发展必须坚持适度原则,一定要遵循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成长规律。儿童社会性发展是知、情、意、行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将研究融于幼儿喜欢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校家社共育合力,共同为幼儿成长为心智健康、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社会人蓄能助力。
绘本,激活幼儿社会认知的习得
“幼态持续”理论启示我们,儿童教育是慢的艺术,儿童教育需要耐心等待,需要细心呵护与充分尊重。我们课题所强调的儿童的社会性,要尊重儿童群体的生物进化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失去童心,应该保持童真、童趣,保持儿童应有的本色。我们在绘本特色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并深层次探索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
我们和幼儿一起阅读《我爱我的家乡》系列绘本,一起聊聊家乡的名人,学做家乡小拍客,打卡家乡的建筑、家乡的美食,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一起读绘本《闪闪的红星》,请老英雄现身讲述革命故事,和幼儿一起表演故事,引导幼儿敬仰英雄、崇拜英雄;在组织幼儿阅读绘本故事《三只蝴蝶》后,绘本中的语言“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块儿来,要走一块儿走”,被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幼儿散步或游戏时,会主动友好地和同伴结伴而行。
我们以绘本为依托,将自主阅读、集体阅读,园内阅读、园外阅读相结合,生成绘本游戏、绘本表演、绘本制作等活动,深度挖掘绘本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价值,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
游戏,创生幼儿社会交往的情境
游戏是最为典型的“幼态持续”行为。游戏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即便是表达能力稍弱或者性格内向的幼儿,也能够借助游戏,逐步学会认识自己和同伴,懂得协商合作、交流沟通的社交技能,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不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班级小剧场里,“长耳朵小兔”因为别人抢了自己的玩具伤心哭泣,其他小动物有的言语安慰,有的抱抱小兔,有的送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剧情发展的进程中,幼儿通过移情理解了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红色故事《地道战》离幼儿的生活很远,但通过同伴之间友好合作、齐心协力战胜敌人等情境,幼儿能感知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意识,培养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播下爱国的种子。
我们追随幼儿,关注幼儿的成长需要,为他们营造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真实发生。
实践,丰富幼儿社会角色的体验
实践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秉持课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着力让幼儿从课堂走进社会:走进种植园,学习简单的劳动本领;走进社区康养中心,培养孩子的爱心;走进消防体验馆,掌握逃生的技能,引导幼儿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我们充分挖掘周边的教育资源,带领孩子到城市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做小小志愿者,践行文明小公民,实现“爱的教育”的一体性。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发展起来的,我们通过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的情境,鼓励幼儿大胆感受和体验,从而在行为上模仿学习,以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家社,内化幼儿社会认同的载体
家庭、社会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可忽视的主渠道,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认同,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我们依托不同环境的共育,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出了以社会体验、文化体验、运动体验为主的“N”个系列体验活动,并不断探索体验式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路径,帮助家长实现角色的迭代,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改善传统的单向投射为双向的互动体验,积极倡导家长到场、在场的教育理念,唱响校家社“共情、共育、共享、共成长”的美好愿景。
“幼态持续”理念是希望把儿童期的某些行为和特质延伸到个体人生周期中,其中涵盖了爱笑爱动的天性,好奇、创造、探索的精神,喜欢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的习惯态度等等,它更加尊重真实的儿童主体,注重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路径,力求让幼儿在宽松、愉悦氛围中稳步地成长,为幼儿未来健康生活态度和生活品质奠基。
骆秀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凤凰园幼儿园园长
编辑 东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