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保护神

作者: 张宝中

人民的保护神0

缘起:110与一座城

从1月到12月,每个月份都有节日,全年各种各样的国内和国际节日近百个,各种地方性的节日更多。其中那些法定节日,各种台历和挂历上通常都有标注,和周六周日一样,字体是红色的。

从2021年开始,中国又多了一个节日: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为什么选择“110”这个日子作为警察的节日?因为普通老百姓不一定分得清楚公安机关的各个警种,在他们的认知中,“110”就是警察,警察就是“110”。

中国人谁不知道110?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恐怕没有任何一个电话号码比“110”更为人们所熟知。你也许没打过110,但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在某些时候曾经冒出过打110的念头?你也许没打过110,但无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大都应该见过鸣着警笛、亮着警灯的110警车和身穿制服出警的民警。

110是我国公安报警服务电话号码。目前,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市、县公安部门都建立了110报警服务台,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警务服务。我国大陆地区的110电话除负责受理刑事、治安案件外,还接受群众突遇的、个人无力解决的紧急危难求助。

110是中国大地上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已深入人心,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仅是个报警求助电话,更是老百姓心中的一道安全防线和一种心理依靠。你不需要它的时候,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为你提供帮助。哪怕深更半夜拨打这个电话,都不会没有人接。接电话的不是机器人,是和你一样有家庭、有情感的普通人。即使所有人都睡了,110也醒着。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一年365天,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它提供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服务。

那么,你知道110是怎么来的吗?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个电话号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当时是“匪警”电话,专门接受刑事案件报警,只是功能单一、作用简单,以至于很少有人使用。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治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提高公安机关接处警的快速反应能力,便于解决群众求助和投诉,同时更好地打击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亟需打造一个集报警、指挥、处警于一体的公安报警台。

1986年1月10日,我国第一个“110报警台”在广州市公安局正式开通。广州市公安局“110报警台”是将内部的无线对讲机、总机等设备统一归入指挥室,受理群众对于刑事、治安等案件的电话报警。但由于财力不足、观念落后和服务范围较窄等原因,这个电话并未在全国推广起来。1987年6月,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大中城市公安局普遍建立110报警服务台的通知》,要求各大中城市公安局在两年内普遍建立110报警服务台。从此,110报警电话正式成为110报警服务台。但那时普通老百姓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号码,加之手机还没开始普及,固定电话也很少,打电话报警的寥寥无几。

说到现在的110,必须要说到一座城。这座城就是福建南部的漳州。全国的110报警服务台就是从这个城市推广开来的。

漳州,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在厦门以西偏北,两个城市的市中心大约相距45公里;南与广东交界,东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厦门、泉州并称为“闽南金三角”,是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祖居地,台湾同胞中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祖籍在漳州。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及台湾当今一些政治人物的祖籍都是漳州。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686年,女皇武则天敕建漳州郡。从公元786年开始,漳州古城就一直是州、郡、路、府的治所,直到民国,历经1100多年,“千年府衙不易其址”。宋代王安石在一首长诗《送李宣叔倅漳州》里专门写到过漳州。宋代理学家朱熹于1190年在漳州担任过三百多天的知府,府衙也因此有了“紫阳古署”的美名。

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内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文庙大成殿、明代石牌坊、林氏宗祠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十四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建筑。除了古民居和古迹文物,保留下来的还有各种风味独特的美食,如肉粽子、面煎稞、卤面、沙茶面等。“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漳州古城的五大鲜明特色。

现在的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山川秀美,人文荟萃,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境内的主要景点有东山岛、南靖土楼、云洞岩、南山寺等,有“田园都市、生态之城、闽南水乡”的美称。福建省仅次于闽江的第二大河九龙江,自西向东流经漳州市区南部,在厦门港对岸注入台湾海峡。漳州人的闽南方言,外地人很难听懂,好在很多漳州人都会说普通话。

在漳州民间,广为流传这么一句话:“漳州有两宝,片仔癀和110。”“癀”读音“黄”,在福建漳州方言中指一切炎症。“片仔癀”是漳州的特产,是一种蜚声中外的名贵中成药,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它原是明朝太医的秘方,与云南白药作为我国中药的两大独家品种,其处方和工艺均属国家“绝密”。2011年,“片仔癀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老百姓把110和片仔癀当成当地的“两宝”,可见110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当地老百姓赞扬110的话很多,比如“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工作最苦,坏人最怕,百姓最爱,形象最好”。如果罗列这些赞誉,恐怕一万字也打不住。

“漳州110”确实很了不起。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110,只是一根电话线,这根电话线的终点是设在各地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报警服务台,那里有几位民警接电话。接到报警后,他们会把警情分流到报警人所在辖区的派出所,由派出所出警、处警。与全国各地的110指挥中心主要承担接警和分配警情的任务不同,“漳州110”从诞生起就是个硬邦邦的战斗实体。在漳州,出警、处警的不是各个派出所民警,而是一支由平均年龄26岁的240名民警和辅警组成的专门队伍。

这支队伍就是“漳州110”,其全称是“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

早在30年前的1990年,他们在全国率先建立110报警服务台,在全国率先实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警务模式,不折不扣地践行“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承诺。1996年9月18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漳州110”题词“人民的保护神”;1996年8月27日,公安部在漳州召开“全国城市110报警服务台建设工作漳州现场会”;1997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予“漳州110”“人民的110”荣誉称号;“国字号”的荣誉还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公安优秀基层单位”,等等。

这些荣誉,对不了解公安工作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概念。而了解公安工作的人都知道,每一个看似普通的荣誉,都是用巨量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浇铸的,都是用无数人的无数次通宵不眠、精疲力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换来的。

2019年1月6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到“漳州110”调研时,对“漳州110”的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全国学习、宣传、总结、推广新时代“漳州110”的做法和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做人民的保护神”。

“漳州110”是上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全国公安战线的先进典型。经过30年的洗礼,这面旗帜丝毫没有褪色,相反却日渐鲜艳。那么,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他们的做法对全国公安机关的警务机制改革与创新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带着诸多疑问,2020年深秋,笔者从北方来到漳州,深入到机关、警营、社区、乡村进行了采访。

第一章“漳州110”的诞生

郭韶翔其人

漳州有个碧湖,在城市东部、九龙江北岸。漳州新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城建项目、漳州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碧湖生态园面积3000多亩,在一湾湖水的环抱中,有个占地180亩的安静院落,几栋楼房散落其间,最高的不过四层,院子里面绿草如茵,花木扶疏,环境清幽。

这里就是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其中的一大队是直属大队,也就是“漳州110”。因“漳州110”人数最多,这里也被称为“漳州110基地”。

人民的保护神1
民警在“漳州110”事迹展览馆的浮雕前宣读入党誓词

其中的“漳州110事迹展览馆”,位于基地大院的东南角,在一片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庄严凝重。展览馆外观设计新颖,用方形石砖铺设而成的小广场宽敞平坦,白色的门廊气势雄伟,镶嵌在门廊上方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色的“漳州110事迹展览馆”字样耀眼夺目。

走进展览馆,首先看到墙上烫金的大字“人民的110”。仰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拱形建筑的墙壁上一组青铜雕像,题材内容有:民警头戴钢盔,紧握钢枪,目光如炬,搜寻犯罪嫌疑人;民警雨中抱着迷路的小孩儿回家;民警护送坐轮椅的老人过马路;民警制止街头打斗……还有成群飞起的和平鸽等。再仰头,能看到屋顶正中庄严的国徽,令人心生敬畏。

展览馆分为“创业与成长”、“传承与发展”、“关怀与荣耀”、“弘扬与飞跃”四大部分,图文并茂,再加一些实物和场景模拟,生动形象地展示着“漳州110”30年来磨练成长的历程、拼搏奋进的足迹。

说到“漳州110”的历史,必须要说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郭韶翔,是“漳州110”的创建人。对“漳州110”的年轻民警来说,郭韶翔是个“神一样的存在”,很富有传奇色彩;对郭韶翔的老部下和一些老民警来说,他每时每刻都在身边,用犀利、睿智的目光打量着自己。

要了解郭韶翔创建“漳州110”的背景,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郭韶翔出生于1955年农历三月,是“漳州110”的第一任大队长。后来曾担任漳州市公安副局长,中共龙岩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等职务。2015年9月退休后,在中国刑警学院当过三年客座教授,现居住在福州。郭韶翔从警32年,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中共十五大、十七大代表。

漳州市公安局的老同事、老部下都习惯称郭韶翔“郭厅”或“老队长”,也有一些老同志私下里说起他时亲切地称他“老郭”。

郭韶翔中等身材,背微驼,一头黑发,留着偏分头,面容瘦削苍白,说话时声音很洪亮,语速也很快,一口闽南味的普通话。思维缜密,逻辑性强,记忆力也很好,几十年前的事情,时间、地点和一些人名张口就来。说得兴奋的时候,还会辅以幅度较大的手势。他的眼睛很“厉害”,目光像鹰隼一样犀利。如果是初相识的人,他会盯着你从头到脚使劲打量,羞涩和内向的人会被他打量得不好意思;如果是他的下属,面对这样的目光,说不诚实的话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上一篇:
下一篇: 亲爸后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